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ade3d4621487172480ae3c4e75f7d8.jpg)
面对严阵以待的敌军,司马懿并没有强攻,在战线南侧大张旗鼓摆出要进攻的样子,将敌军主力吸引过来,然后突然北进,乘船渡河,直奔平襄城,为了显示决心,渡河之后的司马懿还下令把渡船给烧了(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
这和当年潼关之战,曹操派徐晃奇袭蒲津渡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你要调动别人,不能让别人调动你,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这段话值得反复强调多遍!
当然奔袭襄平也有风险,卑衍如果派兵断掉魏军的粮道,司马懿大军将因为粮尽而全面崩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cfa1cca2052945039e99f06053d24e.jpg)
但是司马懿算准了对方的心理: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公孙渊的大本营襄平离着前线太近了,由于辽东军的所有家属和家底还有最重要的人物大领导公孙渊全在襄平,被司马懿甩在身后的卑衍无论如何都要跟上魏军!
有些时候真的别怪这些前线将领,打仗要考虑太多因素,要讲政治性!
这样一来,公孙渊所依仗的三大地形优势(1、伴海道2、辽泽 3、辽河)都被司马懿所破。
魏军渡河后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相反,卑衍一路急行军追来,战力低落。
司马懿乃纵兵逆击,双方在襄平城西南十五里的首山展开决战,司马懿三战皆捷,大破辽东军。
卑衍只好退守城内,襄平彻底陷入了司马懿的重围(贼保襄平,进军围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2f0aa8db44e155224239841ebd476a.jpg)
所以在古代,首都定在边境线上永远是一柄双刃剑。
好处是皇帝毗邻前线,整个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也会云集于此。
但是弱点也很明显,对手随时可以通过急行军绕开前线的大军,直攻京城,这个时候,在前线的将领将会非常被动!(袁崇焕后来就是死在这个上面)
皇帝、民心、军心等等问题,将扰乱原本的精心部署,只因为一句话:
那里是首都!
那公孙渊亲自去守辽河,卑衍留在襄平呢?
公孙渊也不一定放心,万一卑衍挟持城内百姓投降了呢?荆州的麋芳不就是这么干的嘛。
最合理的办法司马懿已经讲出来了:打游击(渊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b541b8455a4a2850ed835556f38d17.jpg)
为啥说弃城逃走呢是上策?
对于曹魏来说,论国力是碾压辽东公孙家的,因此司马懿追求的是速战,(这和曹操对付马超是一个道理)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公孙渊放弃坚城,遁入山区,和魏军打游击战,时间久了,师老兵疲的司马懿就只能撤兵。
但是公孙渊舍不得,一旦逃跑,多年积累必定落入曹魏之手!
坚壁清野别看说起来容易, 真能下狠心做到的枭雄还是极少的。
一般来说只有一开始就没什么家底的才舍得搞游击,比如说两百年后的赫连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