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期,卫国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人,他在秦孝公时被封在商地,他就是后人所说的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国秦孝公继承王位,他为了治理好国家,下决心发愤图强,网罗天下人才,就发布了一道命令,任何国家的人只要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
秦孝公的这一号召,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在卫国未得到重用的商鞅到了秦国,通过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初次见到秦孝公,尽管他侃侃而谈,谈了好久,却得不到赏识。后来商鞅不断地进说,秦孝公也就渐渐相信了商鞅的学说,任他为左庶长,命他制定变法的命令。命令制定好以后尚未公布,商鞅怕老百姓对新法不相信,就叫人在国都的南门外竖立了3丈长的一根木头,布告老百姓说:有谁能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就赏给他10两金子。一时间,城南门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议论纷纷。老百姓大概不相信钱会这么好赚,所以没有一个人来搬。
商鞅见无人敢搬,又说:“能够搬移的,奖给他50两金子。”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给这个人50两金子,以表示不欺骗老百姓,取信于民。在取得群众的信任之后,商鞅便把新法公布了。
这则故事,一直被后世当做美德,留传下来,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还以此为题材作诗颂扬过商鞅。商鞅的以奖励农耕、富国强兵为基本政策的变法所以会取得成效,与他主张立法要公平,强调“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很有关系。
在这方面,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商鞅取消贵族“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不论平民、贵族,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有一次,秦国的太子反对新法,触犯法规人们都拭目以待,看商鞅怎么办。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上头的人不遵守而不受到处罚的话,下面的人对朝廷的人就不信任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应当受罚。”于是,商鞅坚持“其傅子,黥其公贾”即拿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开刀,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因为商鞅坚决推行新法,“信赏必罚”,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新法了。因此,在他颁布变法措施后,“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