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废除平权行动,这一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关于种族、教育与公平的全国性争论。而案件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刺眼的事实:亚裔,是美国招生体系中最受歧视的群体。
数据不会说谎:亚裔学生在学术评分上遥遥领先,但却在“个人评分”中被人为压低,导致录取比例大幅缩水。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歧视被冠以“促进多样性”的美名,长期被制度化、合理化。亚裔是否真的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了平等?还是说,这只是一场以亚裔为幌子的政治操盘?
被压低的“模范少数族裔”
哈佛案件中的亚裔申请人,成绩优异,活动丰富,按理说完全符合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然而,他们却在“个人评分”中屡屡失利。这些评分包括性格、领导力、魅力等主观指标,而亚裔常被打上“缺乏个性”“不够有趣”的标签。这种评价毫无疑问充满了种族刻板印象——亚裔学生被视为“努力但无趣”,被认为不具备所谓的“多样性价值”。
更荒谬的是,这种歧视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存在的。数据显示,亚裔申请人如果仅靠学术成绩录取,入学比例将超过51%。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比例被压缩至29.9%。哈佛大学以“多样性”为挡箭牌,将亚裔置于不可能突破的隐形天花板之下。
背后的问题并不简单。这种歧视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亚裔群体。因为在美国社会中,亚裔被贴上了“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勤奋、听话、擅长考试。这种标签表面光鲜,实则让亚裔沦为牺牲品:既要被用作“成功的例子”,又要被压制,以免占据过多的资源。这种双重标准,让亚裔在种族竞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公平”的真相:谁在获利?
值得警惕的是,哈佛案件并非简单的“为亚裔争取公平”。事实上,亚裔在这场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工具人。
提起这场诉讼的,是一个名为“学生争取公平录取”(SFFA)的反平权组织。表面上,他们以“保护亚裔”为旗号,揭露大学招生中的不公平现象。但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废除平权行动,为白人申请人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数据显示,取消平权行动后,白人录取比例将增加6%-8%,而亚裔的录取比例并不会显著提高。
这才是这场案件的讽刺之处。以“保护亚裔”为名,最终获利的却是另一群人。裁决的结果,并未真正触及亚裔所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反而让亚裔在这场种族竞争中变得更加孤立。
平权行动真的“平等”吗?
平权行动的初衷,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弥补历史上的种族不公。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政策的焦点逐渐从“帮助弱势群体”变成了“种族配额的平衡”。
问题在于,种族因素是否真的能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答案是否定的。种族并非决定不平等的唯一因素,阶级才是。以亚裔为例,东亚裔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远高于东南亚裔移民家庭。取消平权行动后,那些成绩较低、但因政策受益的弱势亚裔群体,将彻底失去进入名校的机会。而在白人群体中,经济底层的家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换句话说,种族问题被无限放大,而阶级问题却被忽视甚至掩盖。
最终的结果是,所谓的“平权”并未让底层的弱势群体受益,反而让种族间的对立更加激化。哈佛案件只是一个缩影,它暴露的不仅是招生体系的问题,更是社会对“公平”本身的误解。
亚裔的出路在哪?
这场争论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亚裔的处境。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群体,亚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长期缺乏话语权。而在这场案件中,亚裔再次沦为“工具人”,成为反平权行动的旗帜,却未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未来,亚裔需要直面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摆脱“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展现自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如何在种族竞争中与其他群体建立团结,而不是被孤立为“特例”?
第三,如何将斗争的焦点从“种族平衡”转向“阶级公平”,为所有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资源?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亚裔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他人利用。
真正的公平需要我们争取
哈佛案件告诉我们,在种族与教育的争论中,没有“简单的公平”。亚裔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所谓的“公平”,往往只是表象。无论是平权行动,还是其废除,都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真正的不平等。
真正的公平,需要我们打破种族刻板印象,团结更多的弱势群体,共同推动阶级公平的实现。如果我们不行动,那么亚裔的未来,只会在一次次的政治博弈中被反复消耗。与其继续被动接受,不如主动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