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绝交:没有拉黑,没有争吵,只有两个字

曼柔说趣事社会 2025-03-24 05:12:31

成年人的绝交。

没有拉黑删除的戏剧冲突。

只有悄无声息的「社交蒸发」。

就像一杯冷掉的拿铁。

你明明看着它从滚烫到冰凉。

却连伸手碰一碰杯壁的勇气都没有。

01

同事小雅离职那天,我连她朋友圈都没刷到。

上周五加班到凌晨1点,我习惯性点开小雅的微信想约杯咖啡。

却发现她朋友圈只剩一条横线。

第二天才知道,她上个月就提了离职,连散伙饭都没吃。

我俩曾是凌晨三点一起改PPT的战友。

是互喷对方「恋爱脑」的毒舌姐妹。

是抢着给对方点外卖的「塑料饭搭子」。

可如今,她的新工作、新生活、新圈子,都与我无关。

成年人的疏离,连一句「再见」都嫌多余。

成年人的疏离,本质是一场心照不宣的「社交蒸发」。

心理学有个词叫「认知失调」。

说的是当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人会本能地逃避矛盾。

成年后的我们,早就不相信「友谊天长地久」的童话,却还要假装一切如常。

于是默契地减少联系,默契地不再点赞,默契的让关系像一杯隔夜茶。

凉透了就倒掉。

不是人心变冷,而是成年人的世界里,连告别都要计算沉默成本。

那普通朋友如此。

从小在一起的闺蜜或好兄弟应该不会吧。

其实也是如此。

02

昨晚整理微信,翻到那个叫「仙女驻凡大使馆」的群。

五年前,我们四个每天分享800条消息。

吐槽奇葩上司,直播相亲翻车,讨论哪个医美项目能拯救垮脸。

后来阿琳结婚生子,群里开始出现凌晨三点的婴儿啼哭语音。

小雨创业后,总在半夜两点发会议纪要。

我升职后,连抢红包都要设闹钟。

去年双十一,我甩了个满减攻略链接,再无人接话。

有些关系不是死于争吵,而是死于「已读不回」。

所有关系的消亡,都是从「错频共振」开始的。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过「交换理论」。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互换。

当闺蜜群里有人聊母婴折扣券,有人谈股权融资,有人算KPI完成率。

就像交响乐团突然各弹各的调,再美妙的乐章也会变成噪音。

能走散的朋友,从来不是败给时间。

而是败给了前往不同方向的我们。

就连老一辈的人也是如此

03

春节回家,发现65岁的老爸成了短视频深度用户。

他兴奋地给我看点赞2万的钓鱼视频,说道:「这老头比老张厉害多了!上回我跟他去水库,三小时就钓到两条小鲫鱼!」

我突然想起,那个总来家里蹭饭的张叔。

已经三年没出现在餐桌上了。

当年他们一起修过自行车,偷过厂里的废铁。

在ICU门口互相垫过手术费。

如今一个在直播间学野钓技巧。

一个在公园和陌生老头下象棋。

老一辈的友情,连解散都带着岁月包浆的体面。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父母那代人很少拉黑吵架。

他们用「改天再约」代替绝交,用「最近太忙」掩盖疏远。

最好的关系,是连「再见」都舍不得说。

最痛的关系,是连「再见」都不必说。

所以,记得珍惜当下跟你在一起的好朋友。

0 阅读:2

曼柔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