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容易当大官?官场竞争激烈,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大官。
从曾国藩的为官路径来看,能当大官的人,除了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学识外,也需要有人赏识和提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评估标准,就是该位官员是否有为民谋福的善心?
一个没有善心的官员,无论他的官做得有多大,最终的结果,都会落马。
很多高官落马,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学识,而是他们的善心不足,导致德不配位,最终身陷囹圄。
曾国藩在朝中为官时,对此就有深刻的体会。
一、曾国藩的家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八月十八日,曾国藩给家中的几位弟弟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了一件事,那就是他想购买一块田,用来赡养一些贫民。

曾国藩在信中写道:
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农。不料世道日苦,予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年三江两湖之大小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为大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义田之愿,恐终不能偿。
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他的内心其实充满了善意,与大家所理解的“曾剃头”截然不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我自从做官以来,就一直想着为曾家设立一块义田,用来赡养和救济孟学公以下的贫民;同时,也想为本地区设立一块义田,用来赡养和救济廿四都的贫农。没想到世道越来越艰难,我的处境也并不宽裕。不用说做京官的时候自己都顾不过来,即使被外放,要么担任学政,要么做督抚,遇到像现在三江两湖地区发生的大小水灾,几乎到处都是哀嚎之声,天下半数人都处于困境。身为大官,又怎么忍心在廉俸之外,多拿一文钱呢!因此,设立义田的愿望,恐怕最终难以实现。
曾国藩家书中的这段话,就将他的为官思想完全讲清楚了。
二、曾国藩对为官的思考。这段话透露曾国藩两个为官思想:
一是为官要心存善意。
曾国藩的内心,是关注老百姓生活的,因此,他自入朝为官以来,就一直想为家乡贫困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

曾国藩是希望通过购买一定的田地,持续为贫困人群提供资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内心是善良的,他来自农村,懂得老百姓生活的艰辛。
关注老百姓生活的官员,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二是为官要廉洁。
什么人容易当大官?一定是廉洁的人。虽然也有很多贪婪的人当了大官,但他们的结局最终都不好。贪官,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大官了,他是正二品礼部侍郎。
作为朝廷大员,曾国藩也有苦恼,那就是生活一直很艰难。京城的官员收入单一,没有太多的油水,大家的收入普遍不高。曾国藩需要常常从钱庄借高利贷过日子,自顾不暇,他想帮助家乡老百姓的梦想自然不会实现。

清朝官场腐败,对官员们来说,他们捞钱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到地方任职,成为学政、巡抚或者总督。
对曾国藩来说,即使他到地方任职,生活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老百姓艰苦,他根本不忍心拿老百姓的一两银子。
对老百姓有同情心,能廉洁为官,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思想,也是他能当大官的原因。
曾国藩的这些为官思想,在《曾国藩心学》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