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控玉米温有方法,适宜温度长得好,长势旺来品质棒

星沉夜海 2025-02-13 18:30:38

北方控玉米温有方法,适宜温度长得好,长势旺来品质棒

在广袤的北方大地,玉米无疑是种植界的明星作物之一。它那挺拔的身姿,在田野间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生机。然而,在北方的种植环境中,玉米的生长面临着温度的诸多挑战,如何有效控制温度,让玉米长得好、长势旺且品质棒,是每一个种植者都在探索的课题。

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回暖较慢,夏季又时常出现高温极端天气。与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相比,北方的温度变化更为剧烈。例如,在吉林等地,冬季平均气温可低至零下20℃左右,而夏季地表温度有时能超过40℃。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给玉米的生长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首先,在玉米播种期,适宜的土壤温度至关重要。玉米种子通常在10℃以上才开始萌发,而12℃至14℃时,种子萌发最为旺盛。如果播种时土壤温度过低,比如低于8℃,那么种子的萌发就会受到抑制,出现发芽迟缓、烂种等情况。对比在陕西渭南地区,一些种植户因为过早播种,土壤温度尚未稳定在适宜范围,导致发芽率不足60%。而那些准确把握温度,等待土壤温度稳定在12℃左右再播种的农户,发芽率能达到90%以上。因此,种植户需要通过监测土壤温度,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一般来说,当地温稳定在12℃以上,就可以放心播种了。

在玉米的苗期,温度的调控同样关键。玉米在苗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相对较窄,一般白天温度保持在25℃至30℃为宜,夜间温度保持在12℃至16℃。如果白天温度过高,超出了35℃,玉米幼苗就会出现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叶片矮小、发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影响生长速度。而夜间温度过低,低于8℃,则容易导致玉米幼苗遭受冻害。比如在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曾有冬季雪后气温骤降的情况,部分玉米苗因缺乏有效的防寒措施,夜间温度降至零下10℃以下,导致叶片全部冻伤,严重影响了后续的生长。为了调控这个时期的温度,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和覆盖措施来实现。合理密植可以让玉米植株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保证空气流通,防止温度过高。而覆盖地膜则可以有效提高地温,降低夜间温度的波动。据统计,覆盖地膜的玉米田,苗期地温可平均提高3℃至5℃,玉米出苗时间可提前7天至10天,且苗期生长健壮,叶片浓绿,根系发达。

进入玉米生长中后期,高温多雨是北方较为常见的天气状况。此时,温度过高会导致玉米出现生长异常现象。比如,当田间温度达到38℃以上时,玉米会通过蒸腾作用来散失水分,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但过高的温度会使蒸腾作用过于强烈,导致玉米植株体内水分和养分流失过快,叶片干枯、穗位异常,甚至出现空杆、倒伏等现象。在一些种植试验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玉米的可孕穗率会下降20%至30%,穗粒数也会减少10%左右。相反,适度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对比河北和山东部分玉米种植区,河北夏季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平均在10℃左右,而山东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较小,平均在8℃左右。到了收获季节,河北地区种植的玉米籽粒饱满,千粒重较高,品质明显优于山东部分昼夜温差较小的产区。

那么,面对高温天气,该如何调控呢?一方面,可以通过灌溉来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温度。研究表明,适时的灌溉能使田间田间最高温度降低3℃至4℃。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浇水,以免造成积水内涝。另一方面,合理覆盖玉米植株中上部的叶片,可以减少叶片之间的空隙,降低通风透光性,从而减少热量积聚。同时,种植抗高温品种也是应对高温天气的有效措施。经过多年选育,一些耐热品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其叶片光合作用效率在35℃以下时,能比普通品种提高15%左右。

在调控温度的同时,为了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需要配合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科学施肥可以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强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适时追施氮肥,可促进玉米叶片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在适宜温度和温度波动较大的环境中维持生长势。病虫害防治则能防止病虫害对玉米植株的侵害,保证玉米正常生长。据调查,病虫害严重发生的玉米田,产量损失可达20%至50%,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

北方种植玉米,通过精准监测和调控温度,在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苗期合理密植与覆盖地膜,中后期的灌溉与抗高温品种的选择,同时配合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才能让玉米长得好、长势旺且品质棒,为种植者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