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谋・城市影像记忆展”开展:共筑时空隧道探寻城市变迁

天眼新闻 2025-04-12 00:22:35

4月8日,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罗汉营校区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美浸润・职育人” 职业体验实践课堂暨 “同谋・城市影像记忆展”启动仪式举行。

这是贵州职教领域首次以“影像+物件” 双媒介构建城市记忆的展览,由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主办,三位贵州本土摄影名家联合一位资深收藏家共同呈现。

展览展出了数百件老物件与上千幅纪实影像、老照片,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罗汉营校区“产教融合基地艺术展厅”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场域,吸引了众多师生、艺术家、收藏家及媒体代表参加。

策展人杨安迪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城市是永不停歇的生命体,如同生命之河,家庭是细胞,邻里是血管,影像则是承载记忆的容器。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在流动的时代中‘看见’过去,并与未来‘同谋’。”

展览以 “原”“流”“生”“印” 四大主题构建叙事框架,通过摄影作品与实物展陈,呈现城市中家庭、邻里、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三位贵州摄影师分别以宏观、中观、微观视角记录贵阳城市变迁痕迹:全国德艺 “双馨” 文艺工作者卢现艺带来首次公开展出的城市变迁纪实作品,通过30余年跟踪拍摄的城市地标更迭,呈现贵阳城市的宏观蜕变;军旅摄影家陈钢的摄影作品,记录着10余年间贵阳汉湘街中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老城肌理在镜头中化作流动的城市印记;杨安迪的摄影作品,则以显微镜式的细腻,将泛黄相册里的全家福等视觉记忆转化为社会变迁的微观切片,以细腻视角记录平凡而珍贵的瞬间。

与平面影像叙事交相辉映的,是本土收藏家王祝从30余年收藏中挑选出的,符合“时空记忆”的老物件共同构成的立体装置艺术。从民国时期的留声机、60余年前的手摇电话机,到上世纪60年代的缝纫机、钟表,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 BB 机、大哥大,这些曾在千家万户出现的 “老伙计”,在策展团队的巧思下化作 “时光容器”,立体化呈现着时代留下的痕迹。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策展、布展陈列等,均由贵阳女子专业学校多个相关专业师生全程参与,真正实现 “把课堂搬进展览现场,让技能对话城市记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多元实践课堂,助力学生在城市发展中贡献智慧与力量。

据悉,该展览将展出两个月,感兴趣的观众可前往位于贵阳市罗汉营路的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内观展,展览时间为每天9:00-16: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舒畅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陈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