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们连队来了一个年龄非常大的新兵,他叫李金省,时年35岁。据说他的年龄,比团长大4岁,比政委大1岁,是我们团年龄最大的兵。他当兵前还是他们那地方的“万元户”,他简直就是一部传奇故事。
他来我们连队时正值 “两山轮战” 的烽火岁月,他一参军就跟我们一起到了前线。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非要参军呢?而且他的年龄还那么大。后来我们跟他在一起久了,就逐渐了解了他参军入伍的动机。
李金省从小就有一颗从军梦,他说他曾先后两次奋力追逐那身绿色军装,却都遗憾地与之失之交臂。
第一次报名参军时,他刚满 18 岁。那时的他,身形略显单薄,为了能在体重上达标,他想出了一个法子,找了个 5 斤重的秤砣悄悄藏在棉衣兜里。
可到了征兵现场,所有报名者都要脱衣称重,他这精心准备的 “小计谋” 瞬间化为泡影。
因为体重不达标,他当兵的希望破灭了,还因此得了个 “秤砣子” 的绰号。这对满心壮志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20 岁那年,他再次迎来征兵机会。这次,他顺利通过了政审和体检,满心欢喜地以为终于能踏入军营。
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定兵的时候,他被人顶替了。那一瞬间,他心中的失望如潮水般涌来,从军报国的热情被浇灭,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心灰意冷之中。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李金省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和勤劳质朴,在家乡大展身手。
他养了 100 多只鸡,办起裁缝培训班,还耕种着十几亩田。几年下来,他家里盖起了 5 间宽敞的砖瓦房,购置了电视机、收录机、缝纫机、沙发、自行车、手表等在当时人人梦寐以求的物件,银行里也有了万元存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并且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儿女双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虽然他家日子越过越好,可他那想要从军的梦想却从未熄灭。
1985年的一天,但当得知自己家附近的部队要奔赴老山前线打仗时,那颗曾经沉睡的报国之心在他心中重新熊熊燃烧起来。
既然想要当兵,他必须做通妻子的工作,他跟妻子说:“我想当兵,这是我一辈子的愿望。再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有如今的好日子,那都是党的好政策,现在国家有难,我也要去出一份力!”
他的妻子虽然满心担忧,但多年的夫妻情谊让她明白丈夫的决心,最终深明大义地同意了他参军的想法。
第二天,李金省兴冲冲来到附近驻地的部队,当时是团政治处岳主任接待的他,他把自己连夜写的入伍申请书交给岳主任。岳主任把情况跟团长、政委作了报告,大家都很好奇,一个已经过上富裕生活的万元户,为何要放弃安逸,投身战火纷飞的前线呢?
李金省便将自己两次征兵未能实现愿望和盘托出,同时更是坦露自己虽然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遇上国家有难,自己就应义无反顾贡献力量。为了实现当兵报效祖国的愿望,他跟部队首长靠后磨了14天,还请来了乡主任、武装部长来帮忙做工作。
李金省参军的报告最后终于被送到了师部。报告还没等师常委们传看完毕,李金省就连夜行程50里,一大早来到了师部大院所在地。
一连几天,天还未亮,李金省就来了。
师党委成员终于被这位诚实、憨厚农民的一片诚心所打动。他们一一接见了李金省并与他共进午餐,畅所欲言。下午,师党委会研究决定,批准李金省明天入伍。
1985年12月13日,李金省终于迎来了一个金色的黎明。我们团指战员们全体列队,师、团党委、县人武部和当地群众2000多人为李金省举行了隆重的参军仪式。从此,李金省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 139 师 417 团 5 连,也就我所在的连队。在老山前线,417 团所承担的那拉地区防御任务极为艰巨,战斗激烈且环境恶劣。猫耳洞,那是战士们仅有的休息之所,可低矮、潮湿、闷热、阴暗的环境严重损害着战士们的健康。
李金省曾是石匠,他主动拿起铁锤和钢钎,成为了 5 连的 “工兵战士”。在猫耳洞里,他艰难地跪在地上,一下又一下地开凿着,每一步都伴随着手上的血泡和脚上的血痕,但他从未有过丝毫停歇。
在他的带动下,5 连在前沿成功改建和扩建了 25 处猫耳洞,极大地改善了阵地上的生活和战斗条件。凭借着这些改造后的有利环境,我们连队创造了坚守阵地 3 个月无一人牺牲的奇迹。
还有一次,越军在夜间发起炮击,连指挥所的洞口被炮弹炸塌,气浪裹挟着火光冲入洞内,硝烟瞬间弥漫。如果不能及时扑灭火苗,一旦引爆洞内的弹药,后果将不堪设想。
连长见状欲冲过去救险,却被李金省一把拉住:“连里还得靠你指挥,灭火,看咱老李的!” 说罢,他抓起一床浇过水的棉被就朝着熊熊燃烧的火苗扑去。
可棉被的面积毕竟有限,火势依旧凶猛蔓延。
突然,他想起自己当民兵时带队救火的经验,果断拉响手榴弹,精准地对准目标扔了过去。借助手榴弹爆炸的气浪,火苗被一次次炸散、炸弱,最终,火被成功扑灭,连指挥所得以保全。
战后,因为他在前线的卓越表现,李金省荣立二等功,他的妻子李景霞也被授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省妇联、省民政厅、省电视台还联合为他们夫妇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我和我那位 35 岁的兵》,播出后在各界广受赞誉。
在与李金省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见证了一段非凡的历程。他的故事,像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坚韧与执着。
战后,他收获的荣誉实至名归。每当看到他胸前的二等功勋章,我心中都涌起一股自豪。因为他不仅是我们连队的英雄,更是我最亲密的战友。
我以有这样的战友而深感骄傲与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