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中美一旦开战,这4大因素决定了谁能赢

李业粉 2023-04-25 09:40:09

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现今已86岁高龄的美国著名“中国通”芮效俭是现在美国的国际政治智囊中少数反对“对华冷战战略”的学者,他丝毫不掩饰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现有成就的高度评价,冷战战略下美国对中国是否存在优势这个问题值得怀疑。

他反对目前拜登当局的战略,反对进行冷战,而更提倡过去的美国传统的“接触、遏制”战略,认为中美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更有利于遏制中国,至少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矛盾将更加可控。

芮效俭这些老一辈的美国对华研究学者与现在的美国智囊们其实是比较割裂的。

在对中国的认知上存在比较大的不同,老一辈的对华研究学者其实普遍来说对中国更加敬畏一些,而年轻的新生代美国智囊(主要是出生于二战结束之后,在中美建交后时代开始接触工作的这一批)对中国的态度就比较类似于拜登。

他们的认知带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这种差异在对华政策上就体现为对“对华冷战战略”截然不同的态度,老一辈们相对而言反对冷战战略的人要多一些,而年轻一代则普遍支持冷战战略。

至于拜登,他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因为他也是年纪很大了,出生于1942年,比芮效俭年轻几岁而已,是少有的老一辈美国政客中高度支持对华冷战战略的。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很多老一辈美国对华研究学者,同时也负责有对苏联方向的研究工作,芮效俭也没有免俗,他曾经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过,这样一个同时对中国和苏联都有一定研究的老学者,对中国的评价其实要比对苏联评价更高一些。

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远比苏联更加成功的经济政策,典型如农村治理问题,农村治理问题是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顽疾。

因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拥有规模庞大的农村社会,这一方面是现代化的资源,可以通过剪刀差的方式用农业支撑早期工业发展,但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农村社会也是现代化的障碍。

苏联直到解体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治理问题,其结果城市化比例提升的过程中,农业长期不够发达,粮食自给率低需要进口。

而新中国早在建立政权之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成功通过农业剪刀差积累了工业化的早期资本,另一方面仍然维持着农村较高的生产效率,直到今天中国以国土面积12%左右的农业耕地实现了超过90%的粮食自给率,这在全球范围看都是极其成功的。

我举个例子,美国的大工业式农业被很多人吹上了天,但美国是通过约占国土面积20%的耕地面积,十倍于中国的人均耕地,实现了约150%的粮食自给率,从生产效率来看中国农业产业甚至更高一些。

现代中国虽然在经济上也存在很多发展的隐患,而且这些隐患随便拉一个出来看都是非常棘手,也没办法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经济政策就不如发达国家。

某些学者整天把“西方大工业”挂在嘴边贬低中国的产业水平,那是连基本的数理常识都没有,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至少在资源利用效率这个层面中国的成功无出其右。

再比如说,今天中国的重工业占比其实要比冷战时期美国、苏联的重工业占比还要更高。

但中国并不存在轻工业规模不够质量不行无法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问题,因为虽然中国的轻工业占比不高,但绝对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生产效率极高不仅足够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还能出口创汇。

因此在经济上讲中国已经可以说打破了冷战时期的一些规律,在农业、轻工业这些事关民生,但并不直接与高附加值产业竞争有关联的领域实现了低占比、高产出的目标。

因此美国要进行冷战式的经济封锁,至少中国不会出现类似当年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当年苏联在航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轻工业产业发展水平等领域有中国这种优势,恐怕苏联也不用解体了。

中国和苏联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对付苏联的很多经验对中国恐怕没那么有效,这是许多老一辈美国政治学者反对冷战战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历史很多时候会押韵,但绝不会简单地重复,对苏联的前车之鉴中国是进行了深刻的学习领悟,这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大政方针。

比如说在外交上,哪怕是对美国最忠诚的核心盟国,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也偏向温和,澳大利亚嚷嚷着制裁中国,他们并没有因此被重拳出击。

当然了中国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但中国的反击性制裁主要是威慑,并没有主动中断两国贸易的任何实质性举措,结果就是到2022年的时候,中澳贸易额相比2020年反而有一定的增长。

再比如说日本,今年日本军费增长率超过20%,但我们看到中国并没有就这一问题对日本施加压力。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以日本的经济地位,其庞大的经济规模,这个国家寻求一个更高的国际地位,寻求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自身安全的军事力量它本身是很正当的诉求。

哪怕是战败国也不能一直欺负别人,况且今天中国的实力,其实我们对日本军力发展本身是无所谓的态度,可能日本拥核会招来激烈的反应,但常规军力的扩充与完善并非不可接受。

这种温和外交政策其实相当可取,因为它取得了很好的一个效果,它导致现在美国的对华冷战战略很难推动!

冷战战略的核心,在于集团政治、区域对抗,换而言之,它需要制造大量的矛盾拉动广泛的敌意,在没有矛盾和敌意的情况下,没有对抗自然也就没有冷战。

苏联在冷战时期最大的失误,一个是阿富汗战争,对一个相当程度上亲苏联的国家动手,导致了许多并不反苏的国家站到了苏联对立面上。

另一个是让在当时反美的国家和美国缓和了关系,从此以后苏联面对压力相对较小的远东地区也不安全了。

苏联的这个历史经验对中国影响很深,并且我们客观上也没有犯同样的错误,现状是美国美国的核心盟国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也在对中国放水了!

当然了中国在外交上也有失误,比如说在俄乌战争前并没有预判战争的爆发,这导致了撤侨过程非常被动,没有成功保障中欧关系的绝对稳定。

再比如说对菲律宾的外交出现了更严重的失误,导致菲律宾的亲美派占据上风,对美军完全开放了国内军事基地的使用,对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严重的军事风险。

但总体来说这些失误并没有对中国的总体战略方针构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拜登上台之后确实制造了许多麻烦,中美之间的战略态势总体上应该说双方各有得失。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冷战集团政治”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去动员化国际政治”,中美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明确了。

中国支持的是全球化以及“去动员化国际政治”,去动员化不是说对战争威胁坐视不理,而是尽可能减少全球范围的军费增长,降低战争爆发的风险,并致力于维持1991-2014年这一轮历史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全球化新经济增长浪潮。

而美国则希望一定程度上地反全球化,对华脱钩,减少在经济命脉上对中国的依赖,并致力于建立一个能够允许他们发动全面战争所需要的经济结构,建立一个总体上以反华作为核心利益纽带的国家联盟。

双方的对抗将在这个维度上展开,并由此进行延申,其实很多事件都可以看作是这种现状的延申,比如说对俄乌战争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们看到,美国支持乌克兰并且努力延长战争持续的时间,而中国则尝试协调参战双方和解尽管由于我们的影响力没那么大,无法最终决定这场战争何时结束,但在保障中欧关系不受俄乌战争过多的破话,这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

当然了,反冷战不是说不承认现在中美实质上处于冷战,我们反对的是美苏冷战那种全球范围内各方站队、激烈对抗的集团政治。

但是拜登政府当下明显带有积极备战意味的各种行动我们也是看得一清二楚并且正在准备应对,中国并不害怕美国一个国家的敌对,如果说中美之间必定进入冷战状态其实很无所谓,只要避免将这种敌意扩大化变成东方VS西方这种状况就够了。

而阻止拜登的冷战战略的关键,一来是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必须以自身的经济实力作为核心机驱动全球在这个经济危机期内艰难前行。

二来是避免热点区域的局势过于紧张,只对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进行重点的回应。

三是减少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行直接的冲突,包括日本、澳大利亚这些美国较为核心的盟友,能回避矛盾就尽可能回避矛盾。

剩下的也就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问题了,当下已经非常危险的国内经济状况要如何度过去?并且未来较长时间维持经济增量?

毕竟中美冷战它既包含了短期冲突的风险,同时也包含了长期的国力发展竞争,这些层面上的对抗结果将在几年后体现为中美两国相对态势的变化,总之虽然中美冷战可能时间很长,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需要等很长时间就能看个大概。

0 阅读:3

李业粉

简介:读写不一样的人生 解答不一样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