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陆军识别》网站报道,日本第一款实战型电磁炮首次亮相,这门搭载在日本海自“飞鸟”号试验舰上的电磁炮原型炮,首度对外露出了真容。日本这款电磁轨道的口径为40毫米,能量达到5兆焦耳(5MJ),计划将其提高到20MJ,并计划应用于下一代驱逐舰27DDG之中。

该炮身管呈八边形构造,炮塔设计趋于传统的“削土豆”形式,炮塔和炮管外形体积较为硕大。该炮或将在短期内进行两次试射,以验证其技术可行性,并为后续改进积累数据。
与常规火炮相比,电磁炮具有以下多项优势:一是弹丸初速不受限制。依靠火药驱动的火炮,由于受到火药气体膨胀音速的限制,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已经接近理论极限。而电磁炮在发射大质量弹丸时,速度已经突破了5km/S,所以理论初速不受限制。
二是存储使用安全。战场条件下的抗毁性能,系决定武器系统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在这一点上,常规火炮、战术导弹等表现不佳,发射药或发动机燃料在受敌方攻击时易遭到毁伤。电磁炮系统的初级能源主要是电力,设备制造、储存和维护较为安全,即使是遭到毁伤,其附带杀伤效应也较易预防或抑制。三是使用成本低。由于战场上武器的弹药消耗量大,进而导致高能炸药和火药的制造耗费会同步上升。电磁炮除了系统制造成本较高以外,其所使用的动力燃料和弹丸成本等,均远低于常规弹药。

此外,电磁炮还具备隐蔽发射、工作稳定、理论射速高、弹丸过载可调、射弹质量范围大、炮管和弹丸形状不受限制、可改变输入电能以灵活控制初速和射程等优点,受到了世界各国军队的追捧。
不过放眼全球,当下还没有哪一国能使电磁炮进入到实用化阶段。特别是率先对其开展研究及测试的美国海军,已在2021年6月宣布停止电磁炮项目。背后原因是未能攻克发射装置笨重、炮管烧蚀严重、驱动电源体积质量过大等技术难题,加之相关成本不断增长,美国海军只能让电磁炮项目下马。

公开资料显示,日本于2016年开始研制电磁炮,具体工作由该国防卫省技术采办和后勤局(ATLA)与海上自卫队携手进行。依照作战设想,日本希望借助电磁炮的高速、远程及低成本优势等,弥补现役导弹防御系统的漏洞与不足。妄图使用电磁炮来拦截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
此外,日本还将利用电磁炮的射击距离远、弹药威力等特征,意欲在未来的离岛作战中,针对岛屿和沿岸目标实施密集式火力打击。
日本研制的这款舰载电磁炮,自重达8吨、炮管长6米,可发射重320克、口径40毫米(中口径)的钢制弹丸,炮弹初速为2297米/秒(约6.5马赫)。该电磁炮现有运行电能为5兆焦耳(MJ),日本防卫省打算将其提高到20兆焦耳,如此一来,该电磁炮的各项技战术指标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在2023年10月,日本海自对外宣称,日本通过“飞鸟”号试验舰首次成功试射了中口径电磁炮,且号称此次测试是“全世界首次”。尽管日本在宣传方面用尽了心思,可惜这次电磁炮试射还是没能引发多大关注。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欧美多国认为,要想在短期内使得电磁炮发挥作用,依靠现有技术条件根本就实现不了。
在电磁炮领域内,解放军同样也是行家。解放军很早就对电磁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例如在2018年2月间,一门搭载在072型坦克登陆舰“海洋山”号首部的电磁炮,就引发了美媒的密集报道。而在2023年10月,国内专业期刊也发布了多篇有关电磁炮的学术论文,围绕电磁炮轨道烧蚀这一难题做了重点论述。

论文显示,传统材料难以同时具备高熔点、高硬度和高电导率等性能,所以可在电磁炮轨道表面运用某种低电导率材料覆盖层,在基底使用高电导率材料以后,从而可大幅减少轨道表面损伤。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攻克了电磁炮轨道烧蚀这一技术挑战。此外上述论文还强调称,参与测试的电磁炮在发射120枚炮弹后还能保持较高精度,足见其技术性能着实不俗。

随着电磁炮技术向实战化迈进,未来海战形态或将迎来革命性变革。在电磁炮领域,目前我国仍在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电磁炮实用化方面,我国一直是超越日本的。从这个角度再去看日本电磁炮的最新进展,我们完全用不着担心。日本这40毫米的电磁炮,实用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可悲的是,它将成为中国火力打击首轮目标之一[得瑟]
日本人又来了躬匠精神
偷窃我们的技术。
日本地震是地球送给地球人民的最好礼物。多点定向爆破是对付日本岛的最好方式。
小日本弄个零件儿还行,这种系统产品,还是算了吧[静静吃瓜]
美国研究不出来了,把全部资料卖给日本了!
这种武器它的缺点很多,首先是柰热材料,还有耗电量大,不能精准打击,不如中国高能量激光。
的
他娘的,肯定是偷了我们的技术。
别吹牛逼,
日本技术采办,去哪里采办??
吹牛逼不上税。那就打。不灭你我是中国
超高音速当前无解
估计上次泄密,间谍方是日本。其实,日本对我们的情报工作,比美国多的多。美国工作相对粗糙,很多的和平演变这块的路径依赖。日本才是对我们各行各业信息研究的比较深的那方
是不是偷的中国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