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失败启示:有堪比霍去病的名将,却没强力主帅

聪明的原野 2025-02-22 16:45:32

太平天国时期其实是不缺能征善战的名将的,就拿陈玉成来说吧,他那可是相当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可以和古代名将霍去病相媲美呢,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让清军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不行,胆战心惊的。然而呢,太平天国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这失败的原因可不是因为那些将士们作战不勇猛、不给力哦,主要是在于缺乏能够从整体上去统筹规划大局的关键人物,要是有这样能把控全局的人,说不定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啦。

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凡王朝开创之际,往往都会涌现出众多名将,太平天国的情况同样如此。不过呢,一个政权最终能不能取得成功,其实重点并不在于拥有名将的数量是多还是少哦。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得有一个实力强劲、配合默契的团队,而且还必须要有那么一位能够牢牢掌控住大局、行事果决、很有手腕的核心人物才行呢。

有人或许会问,太平天国是不是缺乏名将?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哦。就说陈玉成吧,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那厉害程度简直能和霍去病相媲美呢。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扬,在战场上那可都是能够率领军队横扫千军万马的厉害角色。不过呢,他俩也存在不同之处哦。陈玉成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条件跟霍去病可不一样,就好比说他没有霍去病那样好的发展平台,所依托的基本盘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呢。

那陈玉成到底有多能打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曾国藩在家书中所写的一句话吧。曾国藩在书信里提到:“这一回可是杀掉了实实在在的贼寇一千多人,那个被称作‘狗逆’的陈玉成,他的势力在这之后就开始衰败下去了,再也没办法重新振作起来咯。要知道在此之前所宣称的那些大捷,攻克城池之类的情况,可都还没有能像这次这样杀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贼寇呢。”

曾国藩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针对赤岗岭之战所作出的评价。那就是“杀真贼一千余”,仅仅做到这一点,居然就能让陈玉成陷入到再也无法翻身的境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情况呢?其实这意味着陈玉成作为英王,他所拥有的基本盘实在是太薄弱了。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形势那是相当严峻呢。这时候的陈玉成可以说是肩负起了极为艰巨的任务,要力挽狂澜啊。可实际上呢,他手底下根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称得上是精锐的部队。然而呢,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陈玉成却始终都奋战在战斗的一线道路之上。他,得轮番和不同的军事力量去作战呢,这里面有湘军,那可是很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还有八旗兵,这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军事编制;再有就是绿营兵,以及各地的团练武装。而且呢,他一直都在不停地打,连能够停下来休整一下的时间都从来没有得到过,就这么一直顽强地坚持在战斗当中呢。

黄梅之战随后爆发,紧接着桐城取得大捷,而后庐州之战打响,浦口之战也拉开了帷幕,三河之战更是激烈展开,太湖之战同样发生,六安之战随之而来,江北之战、六合之战也陆续进行,二破江南大营之战震撼上演,最后安庆之战也接踵而至,这一系列的战役是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咱们来说说陈玉成啊,那是从1857年的时候呢,他就进入到了湖北黄梅这个地方,然后一直到1862年,在寿州不幸被苗沛霖给诱捕了,在这整整几年的时间里,他就压根没停下过战斗的脚步呢。他就一直在各大战场上不停地奔波,这边打完了又赶忙跑去那边,忙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再看看清军那边呢,他们是各部轮流着上场来对付陈玉成,可即便如此,陈玉成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战绩,真可谓是战功赫赫。

就拿一些战役来说吧,像三河之战那可是相当精彩的。在这场战役里,湘军的精锐部队被全部歼灭,给湘军带来了沉重打击呢。还有二破江南大营之战,此役直接打垮了清朝在南方的直属军团,其精彩程度也不容小觑。另外,太湖之战更是堪称经典。在这场战斗中,有人凭借自身的实力独自把鲍超逼到了绝境,这可不得了,逼得胡林翼没办法,只能赶紧调集湘军当中的精华力量前去增援,由此可见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意义。

陈玉成取得了诸多成绩,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依靠什么呢?实际上,主要依靠的是少得可怜的“真贼”,这里所说的“真贼”指的就是两广老兄弟。就连曾国藩都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那些所谓的大捷,其实都未曾斩杀众多的“真贼”。

在李续宾的年谱里面呢,提到三河之战时太平军的兵力情况,居然声称有奸贼四十万之多。这明显就是在吹嘘嘛,不过是为了给他们自己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败找个借口罢了。你想啊,要是陈玉成真的能有四十万那么多“强悍之贼”,按照那样的兵力规模,估计咸丰皇帝、慈禧太后恐怕早就被活捉了,哪还能有后面的事儿呢,所以说这种说法实在是不靠谱。

陈玉成手底下的精兵数量着实是太少啦,他所拥有的那种可以作为坚实依靠的基本盘也并不够强大。不过呢,他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战绩那可真是相当显赫呢,就凭这些辉煌战绩,说他是一流名将那可真是当之无愧。另外,有些人说什么鲍超、多隆阿能把陈玉成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还说太平军碰到他们都只能绕道走,这种说法,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儿哦。

要知道,鲍超和多隆阿这两人从来就没有独自担当主帅去和陈玉成进行过作战哦。所谓的“多龙鲍虎”,其实都是作为胡林翼军团当中的一部分存在的呢。他们是在胡林翼的统一指挥之下,主要负责承担局部范围里的作战任务啦。

大家想想啊,如果鲍超、多隆阿真有那么厉害的话,清朝直接派他们俩出马,去和陈玉成、李秀成对阵,一下子就把对方给打败,那岂不是再好不过的事儿啦?实际上呢,曾国藩、胡林翼他们带领的湘军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去对付陈玉成、李秀成。毕竟这陈玉成、李秀成在当时也是很有实力的,给清朝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呢,所以湘军集团才会围绕着对付他俩而不断扩充发展起来。

太平天国确实从不缺乏名将,自始至终皆是这般情况。就拿林凤祥来说吧,那可真是相当勇猛,堪称无敌呢。他仅率领着两万人马,居然就能一路杀到天津,这战绩着实惊人。但可惜的是,当时杨秀清进行遥控指挥,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是林凤祥能及时撤退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啦。

太平天国时期可是名将众多,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太平天国一直缺少一个能够全面统筹大局的强有力人物。这个人得是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在太平天国里拥有绝对权威的才行,而恰恰就是没有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最终走向了失败。

太平天国时期啊,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情况,那就是它缺少一个能够起到关键凝聚作用的人物。要知道,太平天国可不像一般那种由单一势力主导的模式,它更像是一个股份公司的形式呢。在起义之初,那些诸侯王们呢,都是各自带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股份”来参与到这场起义当中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各自盘算着自身的利益,很难真正地团结起来,把力量都汇聚到一块儿,拧成一股绳去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

杨秀清和萧朝贵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他们俩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呢?而且杨秀清居然还能对诸侯王起到节制的作用。其实啊,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就真的比其他人厉害很多,关键在于他们有着所谓“下凡”这样特殊情况的加持。

东王杨秀清啊,最后竟然是在“下凡”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他老是凭借着所谓的天父下凡这一套说辞,毫无顾忌地对诸侯王们动用杖责之刑,甚至还去凌辱天王洪秀全呢。而最终的结局呢,他就死在了那场天京事变当中啦。

韦昌辉气势汹汹地冲入了东王府,这时候可能有人会疑惑,杨秀清为什么不接着搞“天父下凡”那一套来应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心里明白啊,到了这个地步,再靠那种谎言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啦。要知道,杨秀清之前的所作所为可是过度地损害了那些诸侯们的利益。他这么一搞,把大家逼得都没了退路,都对他满心怨恨呢。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搬出“天父”来,也没人会买账啦,毕竟大家都清楚那不过是他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幌子罢了,所以这时候“天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洪秀全、韦昌辉以及石达开这几个人,彼此之间谁都不肯服谁呢。杨秀清离世之后,留下了一片权力的空白地带,他们可都眼巴巴地盼着能将这空缺的权力接手过来。就因为他们都有这样的心思,所以天京事变并没有就此平息下来。后来呢,在一系列的纷争和变故当中,韦昌辉落得个被杀的下场,而石达开呢,则选择了离开,出走他方啦。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永安五王”就彻底地从权力舞台上退场了,离开了核心的权力圈子。但可别以为这样一来,洪秀全就能够顺顺利利地把大权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哦。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呢,当时各地的将领们,因为担心自身的安危,都纷纷采取了占据城池的做法,就好像变成了一个个小军阀似的,各自守着自己占据的那一块地盘,对洪秀全的领导和掌控形成了不小的阻碍。

洪秀全其实并没有属于自己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各地的将领之间原本就不存在多么紧密的关联。要说洪秀全所拥有的唯一凭借呢,那就是身为天王所具备的“大义”名分啦。他凭借着这个名分,通过给各地将领进行分封的方式,从而让那些已经存在的、实际上已然形成的一些情况变得合法化起来呢。

就这样,太平天国整个局势乱得像一盘散沙似的。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将领,即便再有能力,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有心无力。为啥会这样呢?首先啊,天王洪秀全在整合各方资源这件事上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没办法把大家的力量都汇聚到一起,让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使劲儿。再看看那些诸侯王们呢,一个个的都只想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只管自己的事儿,完全不顾大局,各干各的。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想要取得成功,那可太难了,根本就没那个可能嘛。

太平天国最终走向悲剧收场,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缺乏那种具有绝对权威的铁腕人物。要知道,在一个王朝创业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一锤定音、说一不二的强人来掌控局面,使得各项命令都能得到切实执行,禁令都能被严格遵守,那想要取得成功,可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呐。就拿太平天国来说,正是因为缺少这样能拍板的关键人物,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王朝若要创业成功,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要有实力强劲的人物出现。这类强人有着非凡的能力,他们能够把各方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人往往是不敢不依从的。就拿刘邦和朱元璋来说吧,他们二人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他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与手段,成功地将大权牢牢掌握在了手中,进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王朝霸业呢。

刘邦在作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战败的情况,有一回呢,他直接闯进了韩信所统领的军营里头,然后就把韩信的部队给接管、收归己有了。那韩信这边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可是完全听从刘邦的安排,并没有和刘邦对着干,没有因为自己的部队被拿走就闹起来或者表示不服气之类的,而是继续按照刘邦的要求,投身到后续的战斗当中去了。从这事儿就可以看出来,身为君王的刘邦,那是有着十足的威严的,他的这种威严让韩信即便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只能乖乖顺从呢。

要说朱元璋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就拿胡大海来说吧,朱元璋竟然把胡大海的儿子给砍了,可即便这样,胡大海也没办法,还得继续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去攻城呢,而且对朱元璋那是一点儿怨言都没有。还有徐达,他的岳父是谢再兴,朱元璋对谢再兴进行了处置,可这事儿却并没有影响到徐达在明朝的发展,徐达最后还成为了明朝的第一大将呢。由此可见朱元璋行事的手段以及他在掌控局面上的厉害之处。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那可是对文武大臣毫不留情呢,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在那样的情形下,又有谁敢站出来说一个“不”字,去和洪武大帝相抗衡?你想啊,就拿汉朝的英布来说吧,要是他处在明朝的话,恐怕都找不到能让他生存下去的环境呢,根本就没有他的生存土壤。

咱们再来瞧瞧李自成、洪秀全这两位,跟刘邦、朱元璋相比啊,那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就拿洪秀全来说吧,他手底下的东王杨秀清那可是相当的嚣张跋扈,行事毫无顾忌。还有石达开呢,居然和洪秀全分道扬镳,自己出去单干了,到最后啊,洪秀全还得好言好语地去“求”石达开回来,就从这些事儿上看,就能感觉到他们这情况和刘邦、朱元璋那种稳扎稳打的成功模式差别可大了呢。

李自成和洪秀全。就实际情况而言,洪秀全比起李自成那是更不行的,所以太平天国压根就没多少成功的可能性。要知道,太平天国要是想取得成功的话,那就得出现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厉害的人物才行呢。从最开始在金田策划起义,一直到后来亲自带着兵去打仗,在整个过程当中,这样的人物都得是起着最为关键作用的第一人,别人是根本没办法替代的,只有这样,太平天国或许才有成功的希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