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中国人天生就会搞工程。
多亏了我们,久经考验的,天才的坑道工程!
不然,上甘岭,真的扛不住美国佬范佛里特的炮弹雨!
一、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那场面,惨烈得真让人心里直发颤。
主阵地的山头都被削平了,联军跟不要命似的,哐哐发射了超过 200 万发炮弹,打完后那炮弹壳堆得像小山,炮弹碎片把地都铺满了。
其实吧,这场战役一开始,两边都没太当回事,没料到会打成,那么大规模的恶仗。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弄了个“金化攻势”计划,就盯着五圣山的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这俩战术支撑点,先占了它们,再拿下五圣山。
负责守这块地方的志愿军第 15 军,态度坚决,寸土不让,铁了心要守住。
巧了,战役还没开打,两边都出了叛徒,把军情泄露出去了,可两边的指挥官,都没咋当回事。
等战役一打响,好家伙,美军调集了 6 万多兵力,拉来 300 多门大炮、170 多辆坦克,飞机都出动 3000 多架次了。
就对着志愿军两个连守着的、大概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哐哐砸下 190 多万发炮弹、5000 多枚炸弹。
这战斗激烈得,炮兵火力密度,比二战时候最猛的时候还猛。
咱这边阵地的山头,被削低了两米,高地上的土石,被炸松了一两米,到处都是焦土,好多坑道,都被炸短了五六米。
这上甘岭战役,一口气打了 43 天,敌我两边反复争夺阵地 59 次,咱志愿军可硬气了,打退敌人 900 多次冲锋。
打完一算,咱中国军队牺牲了 7100 人,受伤致残的有 8500 人;
联合国军那边死了 11300 人,受伤的 13600 人,伤亡比差不多是 1 比 1.6 。
这场战役还弄出个新名词叫“范弗里特弹药量”,就因为范弗里特为了赢,下命令弹药敞开了用,不限量。
两边这么拼,山头都被炮火轰得降低了 2 米多。
好多志愿军战士,为了守住阵地,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在这 3.7 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志愿军伤亡一万一千多人,美军伤亡两万五千多人。
咱志愿军死死扛着,先后打退联合国军 900 多次冲锋。
虽说上甘岭战役,不是抗美援朝里规模最大的仗,但论惨烈程度,那真是首屈一指。
敌军在这小块高地上,又是狂扔炮弹,又是派飞机扔炸弹,最多一天发 30 多万枚炮弹,飞机一天最多出动 250 架次,扔 500 多枚炸弹。
不过,这上甘岭战役,可不单是军事上的拼杀,更是意志的较量。
志愿军战士们,在那么难的条件下,靠着顽强意志和不怕死的劲儿,守住了阵地,打出了咱中国军队的威风,给全世界展示了,啥叫以弱胜强、坚守防御,成了军事史上的光辉范例。
二、坑道设计的发展
先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在华北平原,可把小鬼子折腾坏了。
当时冀中平原,是八路军冀中根据地的腹地,位置很重要,可两边挨着平汉、津浦铁路,小鬼子盯着这块地方,想弄成补给站,还到处建碉堡、修公路,开着汽车、骑着马,时不时就来围剿抗日军民。
冀中百姓一开始没招,只能躲,就利用冬天存红薯的地窖藏起来,这办法一开始叫“蛤蟆蹲”,但冬天有蒸汽冒出来,容易被鬼子发现、破坏。
后来,蠡县县委书记王夫推广这个办法,大家开动脑筋,把邻里间的地洞挖通,弄好多洞口,能藏还能跑。
再后来,在八路军工程干部指导下,地道越挖越讲究,地上地下工事结合,既能藏起来不被敌人发现,又能找机会打敌人。
像保定的冉庄,那地道功能老全乎了,防水、防火、防毒,还房连房、村连村,大家互相配合,监视、打击敌人,可厉害了。
油画《地道战》,就把那时候的战斗场景,画得特别生动,让人一看就佩服,咱抗日军民的智慧和战斗精神。
解放战争时候,淮海战场上的壕沟战,对打黄维兵团起了大作用。
九纵二十七旅为了少死人、缩短冲锋距离,就挖壕沟。
那交通堑壕有 1.7 米宽,横的竖的都有,方便运兵、运物资、救伤员。
小张庄战斗里,牛孟连和俩战友,被敌人火力压得趴在地上,他们先是挖个小坑躲着,慢慢挖成能站着的掩体,最后挖出条十几米长的堑壕,还组成战斗小组。
旅参谋长张蕴钰一看,觉得这办法好,就推广,部队一夜之间,就在敌我阵地间,挖出一大片像金字塔似的堑壕网,对打赢战斗帮助老大了。
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第 47 军,弄出了坑道战的雏形。
1951 年 4 月,47 军入朝作战,6 月 22 日,美军骑 1 师一股部队在飞机、重炮支援下,攻打 140 师 420 团 3 营 8 连 5 班“张有班”守的 230.4 高地,美军打完炮,“张有班”战士从坑道、猫耳洞里冲出来,把美军打得屁滚尿流。
可坑道战推广一开始不顺利,有人觉得这是自掘坟墓。
为啥呢?
1952 年 1 月,联军发现志愿军修坑道,就专门破坏,3 月 3 日到 4 月 9 日,志愿军 42 处坑道工事被破坏,236 人伤亡。
好在后来陈赓出马了。
1952 年,彭老总身体不好,回国治病,陈赓入朝,指挥作战。
4 月 26 日,陈赓开会,力挺坑道战,说这是咱装备差,对付敌人强的好办法,还提醒大家坑道得挖好,不然真成坟墓了。
上甘岭战役前,秦基伟跟陈赓说,五圣山阵地坑道不行,陈赓马上让 12 军、60 军派骨干来帮忙,挖了 3 个多月,在五圣山,弄出一套完整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防御体系,这体系,在上甘岭战役里,经住了炮火考验,发挥了大作用。
1952 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修的坑道,加起来长度,跟从连云港到西安,建条隧道差不多,坑道顶厚一般超 30 米,坑道口顶厚 10 到 15 米,坑道宽 1.2 米、高 1.7 米,每条都有俩以上入口,还要求和野战工事结合,达到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标准。
三、上甘岭坑道,设计精妙
上甘岭的坑道设计,有两大突出特点,帮志愿军在战场上站稳脚跟、打赢战斗。
第一个特点是严格的“七防”标准,就是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
为了防住美军的炮弹和炸弹,坑道顶部得有 30 米厚,这么厚,炮弹炸下来也能扛住,战役里美军扔那么多炮弹、炸弹,志愿军躲在坑道里大多都没事。
坑道宽 1.2 米以上,人走、物资运都不堵。
进出口得有两个以上,有情况能跑能反击。
防雨上,坑道横着挖些洞,面积大,下暴雨也能装下所有人,不影响作战生活。
防毒方面,坑道弯弯绕绕,敌人放毒气弹,毒气不好扩散,还有俩通风口能散毒气。
防潮防寒,地下本来就冬暖夏凉,还运石头把土壁封上防潮。
防火也不怕,地下没啥易燃物。
第二个特点,是反斜面防御坑道和多功能体系。
以反斜面坑道为中心,延伸出观察哨、炮火支援、后勤补给这些坑道,外面还有反坦克壕、交通壕、指挥部、火力点、火炮掩体啥的,凑成完整防御网。
前沿观察哨盯着敌人,一有动静就给炮火支援报信,后勤补给坑道保证弹药、食物、水不断。像战役刚开始,志愿军没料到联军炮弹那么猛,有些战士在坑道受伤,后来总结经验,把坑道顶加厚,进出口弄好,外面工事也完善,就越来越能打了。
四、坑道在上甘岭战役地作用
先说说减少伤亡、稳固阵地这点。
从抗美援朝头几次战役看,没坑道的时候,敌人四五十发炮弹,就能打伤打死一个志愿军;
有了坑道,美军得平均打 660 发炮弹,才能伤到咱一个人。
1952 年夏天,敌人进攻一百多次,志愿军靠着坑道,阵地一个没丢。
像 1952 年 6 月 12 日,志愿军第 12 军 91 团 2 连,在官岱里西山,靠坑道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还灭了敌人 2000 多人呢。
再讲讲夺取战场主动权。
坑道防御体系建好后,志愿军不再被动挨打,变得主动起来。
光 15 军就派小部队出击 128 次,杀了敌人 1480 多人,抓了 20 个俘虏。
而且依托坑道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杀了好几万敌人。
比如 1952 年 7 月下旬到 10 月底,第 45 师第 135 团守的上甘岭 537.7 北山阵地,9 个月灭了 3558 个敌人,全军杀敌 19921 人,自己才伤亡 35 人,敌我伤亡比 569 比 1,把美军都震住了,还给那地方起名叫“狙击兵岭”。
这冷枪冷炮运动,不光是远程狙杀,晚上还成连成排出去偷袭、伏击敌人。
45 师统计,6 个月冷枪就打死 7900 多敌人,打退 42 次中小规模进攻,伤敌 2827 人,加上小部队出击成果,一共歼敌 12475 人。
从 1952 年 5 月到 1953 年 7 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总共杀敌 5.2 万多人,把前沿阵地守得牢牢的,还打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狙击战,“三八线”沿线,到处是志愿军狙击小组。
五、上甘岭坑道设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对战役胜利来说,坑道设计就是关键因素。
美军火力那么猛,志愿军躲进符合“七防”标准的坑道,活了下来,还能靠反斜面坑道和多功能体系反击。
敌人炮火轰的时候藏起来,间隙就出击,美军咋都占不了上甘岭,为最终胜利筑牢根基。
从军事史角度看,这更是奇迹。
志愿军修的坑道,长度像从连云港到西安建条隧道那么长,体现了顽强意志和高超智慧。
后来好多国家军队,都借鉴这坑道设计理念,用到自家战场上。
上甘岭坑道,让全世界见识到中国军队的厉害,坚韧不拔、战斗力强,成了军事防御经典范例。#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