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曹操这个同志,在马背上,风里来雨里去,折腾了快四十年。
还搞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阳谋。
眼看着称霸中原都快成了。
可惜,就差最后一里地,楞是没能把三国给统一喽!
一、军事上栽跟头
(一)赤壁之战,太冒进
曹操把袁绍打败后,本来有两次特好的统一天下机会,头一回就是赤壁之战。
那时候,北方刚平定,荆州这边,直接投降,刘备被打得到处跑,江东那边政权,看着也晃晃悠悠,不太稳当。
曹操一看这形势,觉得江东就是嘴边的肉,拿下它轻轻松松,所以刚收服荆州,脚跟还没站稳呢,就急吼吼地去攻打江东了。
贾诩当时劝他,说先把百姓安抚好,江东那边,说不定不用打仗就投降了,可曹操根本不听啊。
一是他小瞧了孙权,以为孙权跟之前的刘琮似的,没骨气,一吓唬就投降,哪知道,孙权心里头可有大主意,野心勃勃,根本不可能乖乖束手就擒。
二是没把刘备当回事儿,这时候的刘备,可不是从前那个,到处寄人篱下的小角色了,诸葛亮出山后,有能耐得很,不光能把孙权劝得,铁了心跟曹操对着干,还促成了孙刘平等的联盟关系,这么一来,刘备也有了抢地盘、争天下的底气了。
要是没有刘备搅和进来,曹操就算赤壁之战输了,说不定之后还能再找机会翻盘。
可现在,这三家互相制衡、拉扯,谁也轻易弄不倒谁,想打破这个平衡,太难咯。
而且,曹操被之前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脑袋,压根没瞧得上,孙刘联军的实力,结果在赤壁之战里,摔了个大跟头,损失惨重。
这仗到底咋输的,说法还挺多。
《三国演义》里,写得绘声绘色,说是周瑜和孔明谋划的火攻,把曹操打得屁滚尿流。
不过现在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觉得曹操兵败,主要是遭了瘟疫。
好多史料都记着,当时曹营里疫病横行,士兵们一个个病倒,战斗力直线下降,这才让孙刘联军占了便宜,从被动变主动,赢下这场大战。
曹操自己给孙权写信,都说退兵是因为“值有疾病”,《三国志》里好些传记,像《吴志·周瑜传》《吴志·吴主传》《蜀志·先主传》,都提到曹军当时闹瘟疫,死了好多人,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兵,可见这瘟疫是实打实的事儿。
当然了,火攻估计也给曹操造成不小的打击。
(二)汉中之战,决策失误
再说说汉中之战,这又是曹操错过的一个关键时机。
张鲁投降的时候,那可是天赐良机啊!
司马懿赶紧给曹操出主意,说趁着刘备刚拿下益州,根基还不牢,赶紧带兵冲进蜀地,把刘备给灭了。
可曹操呢,回了句“既得陇,复望蜀乎”,意思是,有了陇地就知足了,不想再冒险进蜀,选择了个保守打法,想着就靠着中原那地儿富裕,慢慢谋划以后再说。
他为啥不听劝呢?
可能是之前赤壁之战,吃了长线作战的亏,怕了,而且觉得,敌人也不会那么容易垮掉。
再说了,当时刘备都从荆州赶回益州了,孙权说不定也在边上盯着,准备捣乱呢。
曹操那会儿都六十多岁了,就想求稳。
谁知道,四年之后,汉中这块战略要地,就被刘备抢走了。
汉中之战打了快两年,两边物资、兵力消耗都极大。
刘备是铁了心要长期抗战,曹操却盼着速战速决,想法不一样。
加上曹操这边战略上轻敌,兵力还分散了,地理环境也不利,用人方面没刘备精明,熬不过持久战。
种种因素加起来,曹操就败了,把统一三国的好机会也弄丢了。
二、性格拖后腿
(一)优柔寡断误事儿
曹操这人,性格上有个大毛病,就是优柔寡断。
碰上大事儿,像要不要进攻袁绍,该不该趁着拿下汉中,去攻打益州,他老是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结果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了。
就拿拿下汉中来说吧,司马懿瞅准时机,劝曹操赶紧进益州,把刘备给收拾了,毕竟刘备在益州还没站稳脚跟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啊!
可曹操心里犯嘀咕,想着之前打张鲁费了多大劲啊,怕再陷入苦战,就在那儿纠结,拖着没行动。
这一犹豫,统一大业的好机会就错过了。
要是他当时果断点,听司马懿的话,带兵冲进益州,说不定历史就得改写咯。
而且这种优柔寡断,在打仗的时候也老冒出来,让军队都跟着遭殃。
战场上讲究个当机立断,可曹操老是定不下来作战方向。
士兵们都不知道,该往哪儿冲,信心也跟着没了,战斗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好多关键战役,就因为他决策慢,战机错过了,敌人缓过劲儿来,还能反击,多可惜啊!
(二)对人对己俩标准
曹操还有个毛病,对自己挺宽容,对下属可严了。
打了败仗,他不先反省自己哪儿做错了,反倒把锅都甩给手下人。
下属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回来还得背黑锅,心里能不委屈、不寒心吗?
比如说一场仗输了,曹操不想想,是不是自己战略规划有问题,上来就指责手下执行不力,时间长了,下属对他的信任就没了,军队人心散了,凝聚力、战斗力还能好到哪儿去?
他自己还带头违反军令。
明令规定军中不许喝酒、不准强抢民女。
可他倒好,张绣投降后,霸占了张绣的婶婶,这不是打自己脸嘛!
这事儿一出来,他在士兵眼里的威望,一下子就没了。
大家心里都嘀咕,主帅都不把军令当回事,我们为啥要守啊,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
张绣更是气得要命,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带着兵就冲进曹操营帐,要不是典韦舍命护着,曹操这条命可就没了。
他这一冲动,军事生涯也狠狠摔了一跤。
三、政治添乱子
(一)称魏公,压力山大
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打这以后,他的精力,就慢慢从战场转到朝堂了。
为啥呢?
一方面,天子给他各种超规格的册封、升职,看着风光,可背后是一堆正统之争、复杂的政治流程,得花心思应付。
另一方面,他年纪大了,得为子孙后代考虑,想着咋一步步取代汉朝,所以得忙着铺这条路。
这么一来,军事行动越来越少,政治活动越来越多,重心全偏了。
更糟的是,因为称魏公这事儿,他还把重要谋士荀彧给弄丢了。
荀彧一直盼着,曹操能好好扶持汉室,结果曹操这举动,让荀彧失望透顶,最后荀彧,要么是愁得生病死了,要么是干脆服毒自尽了。
没了荀彧帮忙出谋划策,曹操感觉压力山大,军事决策也变得更谨慎,不像以前那么果敢了,好多战机就这么错过。
(二)“挟天子”,利弊参半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刚开始,确实给曹操带来不少好处,打着天子的旗号,招人、打仗都名正言顺,占着法理优势呢。
可时间长了,麻烦事儿也越来越多。
一边被人骂成“汉贼”,像周瑜就直接开骂,说他表面是汉朝丞相,实际就是个篡汉的贼;
另一边呢,又有人盼着他能重振汉朝威风,荀彧当初,就是怀着这心思跟着他的。
各地的军阀也不买账,没因为他手里攥着天子就乖乖归附,反倒招来更多敌人,都跟他对着干。
曹操夹在中间,又得想法子平衡汉朝和自己的关系,又得对付那些政敌,累得老腰都快断了。
又是送女儿进宫,又是处理伏皇后一家、杀孔融这些事儿,忙得焦头烂额,军事上的决策、行动自然就受影响了,没那么多精力好好谋划统一大业了。
四、总结
总的来说,曹操没能统一三国,是军事、性格、政治这些方面因素,搅和在一起造成的。
他确实有本事,可毛病也不少,最后就留下这么个历史遗憾。
从军事看,赤壁、汉中两场大战,决策失误,错失良机;
性格上,优柔寡断、对人对己俩标准,影响军队战斗力和人心;
政治层面,称魏公惹麻烦,“挟天子”利弊都有,耗费大量精力去应对。
这么多事儿加起来,曹操就算再有能耐,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统一天下的美梦破碎咯,真是不甘心啊!#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