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摄像头作为自动驾驶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关键传感器,其搭载量和渗透率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作为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的核心感知硬件,车载摄像头在功能升级与政策推动下,渗透率与搭载量持续攀升,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1-10月,中国乘用车前视摄像头的搭载量为1294.7万颗,渗透率高达59.9%,凭借其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成为市场主流配置;环视摄像头的搭载量达到了3409.9万颗,渗透率为47.9%,其广泛搭载得益于360°全景影像功能的普及,显著提升了用户泊车与行车安全体验。此外,侧前视、侧后视、倒车、后视、车内摄像头的搭载量分别为397.2万颗、401.3万颗、698.4万颗、194.8万颗、417.2万颗,渗透率分别为11.2%、11.3%、39.2%、10.9%、19.5%。
虽部分摄像头类型的渗透率依然较低,但随着多场景感知需求的增长,未来发展潜力仍十分可观。

当前,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正从L2向L2+/L3级快速过渡。更高阶的自动驾驶系统对环境感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车摄像头的搭载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乘用车市场平均单车搭载量为3.2颗,新能源车型的单车搭载量为4.4颗。Yole预计,至2027年,单车摄像头用量最多有望达到20颗。
在这一背景下,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其高阶智驾系统的发布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举办了智能化战略发布会,重磅介绍了其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的三套智驾方案,覆盖高端至入门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中,“天神之眼A”搭载双Orin X芯片,配备了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和12颗高清摄像头,主攻城区无图NOA,主要搭载在仰望等高端车型上。“天神之眼B”则采用单激光雷达+Orin X芯片的组合,由1颗激光雷达、13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组成,可实现高速+城区的全场景NOA,主要用在王朝、海洋旗舰车型及腾势等中高端车型。“天神之眼C”搭载Orin N芯片,采用纯视觉方案,由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组成,能实现高速NOA,主要用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
尤其是海鸥智驾版(6.98万元起)作为10万元以下车型,标配12个摄像头,首次实现高阶智驾系统在A00级市场的规模化应用,打破了行业“低价车低配置”的惯例。预示着市场对摄像头等传感器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比亚迪汽车2024年的销量为427万辆,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万辆。据潮电智库预计,2025年仅比亚迪一家车企的车载摄像头需求量可能就会超过5000万颗。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车载摄像头将作为智能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车载摄像头作为智能汽车的“视觉神经”,其市场增长不仅映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了结构性机遇。市场扩容背后,供应链的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也至关重要。目前,8MP高像素摄像头、红外夜视、动态范围提升等技术加速落地,推动摄像头从“功能型”向“性能型”迭代。与此同时,本土厂商在镜头模组、图像传感器等环节的国产化率也在逐步提升,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为车企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与用户需求升级,车载摄像头将在智能汽车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