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案记录解密后的再审视

每日快评 2025-03-21 11:12:04

2025年3月18日,美国国家档案馆如约公开了最后一批肯尼迪遇刺案记录。这场跨越62年的历史悬案,因8万页尘封档案的曝光,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达拉斯街头那声枪响开始,阴谋论的迷雾便从未消散,而今天,我们则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探寻真相的轮廓。

肯尼迪遇刺案事情的大致经过

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为了谋求1964年连任,携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前往得克萨斯州,以争取在竞选中得到该州的支持。

当日中午12时30分,车队进入达拉斯埃尔姆大街一座教学图书馆大楼时,约翰·肯尼迪遭到刺客开枪射击,刺客对着肯尼迪一共开了三枪,其中一枪击中脖子,一枪击中头部,头骨被子弹击碎。

肯尼迪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一个小时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约翰·肯尼迪的死讯,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名遇刺身亡的总统。在约翰·肯尼迪遇刺80分钟后,达拉斯警方抓获了案件嫌疑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逮捕奥斯瓦尔德的两天时间里,他并没有交代任何背后人员,只说这是自己的个人行为。

两天后,也就是11月24日,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被转移到另一个监狱进行审讯的过程中,又被杰克·鲁比枪击身亡。

杰克·鲁比当场就被抓获,警察随后也对他进行了审讯,鲁比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他表示:“我杀他,就是出于愤怒,谁让他杀了我们伟大的总统。”

但很显然,这样的理由并不成立,鲁比在入狱三年后,因为罹患癌症死亡,死前他声称自己是被下毒才得了癌症。这使得案件再次陷入迷雾,这样巧合的死亡,更让人怀疑,鲁比的行动是有人指使的。可随着奥斯瓦尔德和鲁比接连去世,最直接的证人已经没有了,后续也就不了了之,档案也被封存。

肯尼迪遇刺后,美国国会于1992年通过法案,要求25年内公开所有相关文件。然而,直到2025年,这一承诺才在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下真正兑现。此次公布的1123份PDF文件,包含手写笔记、录音及未删节的调查报告,总页数达6.34万页,其中既有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的枪靶记录,也有中情局对埃及盟友的监听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宣称“文件不会被编辑”,但发现披露的部分信息仍被遮挡,尤其是重点涉及到情报机构行动细节的内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蒂姆·纳夫塔利指出,这些保密可能更多是为隐藏“情报收集手段”。

肯尼迪遇刺案之所以成为“美国最持久的谜团”,源于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与调查的诸多矛盾。新解密的文件虽未颠覆官方结论,却为争议提供了新的注脚。沃伦委员会认定奥斯瓦尔德独自作案,通过现场的录像能够确定,肯尼迪总统遭到两次枪击的时间,间隔没有这么长,何况还有第二人中枪。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疑点,现场是不是还有第二名枪手,只是只有奥斯瓦尔德遭到了逮捕。对于这一论点,沃伦委员会予以了否认,他们认为,击中肯尼迪脖子和康纳利州长的子弹,是同一个。若是这样的话,操作难度其实是很大的,这样的理由也并不被美国民众所接受。然而通过模拟证明,这种操作是可以做到的,再加上奥斯瓦尔德本身就枪法精准,那么这一可能性就更大了。

新文件中,共和党众议员安娜·卢纳指出弹道证据存在矛盾,暗示可能存在第二名枪手。奥斯瓦尔德曾在苏联时期的打靶记录显示其枪法拙劣,这反而为“偶然命中”提供了佐证。在人们的讨论当中,也产生了很多怀疑的对象,其中被怀疑的重点对象,就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也就是后来的总统约翰逊。刺杀当天还有一件应该值得关注的事情,那就是副总统约翰逊当天宣誓就职,就在“空军一号”的专机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飞机上宣布就职的总统。

阴谋论者认为是副总统约翰逊为夺权默许中情局策划刺杀的,毕竟在肯尼迪尸骨未寒的时候,他就已经急匆匆地宣誓就职,甚至还拉着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到现场,这很难令人不怀疑他的用心。

约翰逊和肯尼迪两个人的关系源于在1960年,他们都要竞选国家总统的位置,可最终还是更加年轻的肯尼迪,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了民主党候选人,约翰逊的选票则略少于他。因为需要更多的支持,肯尼迪向约翰逊伸出橄榄枝,许诺他国家副总统的位置,两人通力合作,打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

尽管肯尼迪在约翰逊的帮助下,确实拿到了国家总统的位置,但两人在之后的工作当中,配合度是极差的,多次对对方提出的重要议题予以否认,甚至经常绕过对方行事。以致于肯尼迪在决定追求连任的时候,更是直接表态说:“不管谁会成为我下一个任期的伙伴,这个人绝对不会是约翰逊。”

由此可见,若是肯尼迪真的获得连任,约翰逊的副总统之路也走到头了,这显然触及了约翰逊的直接利益。也恰恰说明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常恶劣的。加上肯尼迪当时深受国民爱戴,他是有很大希望获得连任的,这意味着约翰逊想要就任总统,又没戏了。所以肯尼迪的死亡,最直接的获利者就是约翰逊。

另档案中记载奥斯瓦尔德刺杀前曾赴墨西哥城的苏联与古巴使馆,引发“外国势力介入”猜测。新文件显示,克格勃官员认为奥斯瓦尔德“难以操控”,其行为更像“孤立个体的偏执尝试”。这一细节削弱了冷战敌手策划刺杀的说法。

此次解密填补了部分空白,但案件仍留下诸多悬疑。

1、证人的离奇死亡,案件发生后10年内,超百名相关证人非正常死亡,包括奥斯瓦尔德与枪杀他的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新文件中未提及这些死亡是否与情报机构有关。

2、情报机构的“隐形之手”,文件证实中情局曾长期反对公开档案,其动机究竟是保护“国家安全”,还是掩盖更深层的秘密?哈佛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认为,答案或许永远埋藏在逝者的沉默中。

肯尼迪遇刺案的解密,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权力、真相与民众信任的复杂关系。62年的时间,仍无法彻底驱散阴谋论的阴云,但档案的公开至少证明:历史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追问的价值。正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声明所言——“所有之前保密的记录……现在都公开了”,而探索真相的旅程,仍将继续。

0 阅读:9

每日快评

简介:全网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