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问张学良:“中国交给你,你能弄好吗?”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7-11 08:18:00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几十年来,世人对“少帅”张学良的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

那么,张学良为何会发动“西安事变”?

在整个过程中,蒋介石的嫡系亲信陈诚,又充当了什么角色?

张学良:蒋介石不用人才,用奴才!

“自东北易帜后,无一事不服从领袖,无一事不效忠委座(指蒋介石)!”

1936年9月初,张学良特地邀请“发小”冯庸,来西安相聚。

他感慨道:“可是,家仇不能不报,国耻不能不雪,年复一年,隐痛日深,当务之急,唯有举国一致抗日!”

张学良为何会跟远道而来的冯庸,说这番话?

冯庸的父亲冯德麟,曾经是东北军的一员。

九一八之后,冯庸坚决不做亡国奴,因而被挟持到了东京。

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回国。

冯庸在陈诚手下任职,并与陈诚关系密切。

蒋介石用人有三个标准:浙江人氏;黄埔出身;绝对忠诚。

出生于浙江青田,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特别佐官,且对蒋介石唯命是从的陈诚,刚好符合这三个特点。

蒋介石对陈诚非常信任,曾肉麻的说:“(蒋)中正不可一日无(陈)辞修。”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不重用人才,只重用“奴才”。

而陈诚就是蒋的“奴才”,蒋不光用奴才,也听奴才的。

有次,蒋介石召集开会,研究事情。大家畅所欲言,而陈诚一言不发。

张学良以为,陈诚同意了众人的意见。

可顾祝同却说:“张先生,你信不信? 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

顾祝同解释道:“会后啊,陈诚一定到蒋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这个事情一定不是这个样。”

当时,张学良还不信。

可当天下午,就有人看见陈诚去了蒋介石办公室,第二天,通过的决议就推翻了。

张学良评价道:“蒋介石喜欢这种会说小话的人,所以他用陈诚啊、戴笠啊!”

尽管张学良也讨厌陈诚这种“嘀嘀咕咕”的人,不过为了团结对外,一致抗日,他也只能通过冯庸,搭上陈诚这条线。

陈诚说一句,或许比别人说一万句都管用。

张学良继续对冯庸说道,自从东北军1935年奉蒋介石之命,“围剿”红军以来,连吃了几个败仗,损失惨重。

这是因为,大家都不想打内战,做无谓的牺牲。

“不抗日,就无法维持军心,还会酿成巨变!”

张学良请冯庸把自己的肺腑之言传达给陈诚,当然,张学良只讲了“抗日”,而没有提“联共”。

冯庸回去后,张学良没有接到陈诚的回应,却收到了蒋介石的电报。

蒋介石质问,张学良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又为何让冯庸转达。

原来,陈诚早就把此事汇报给了蒋介石,还劝他,应该提防张学良,以免“万劫不复”。

接着,蒋介石又派陈诚到西安,找张学良谈话。

此时恰巧发生了“吉冈事件”,陈诚忙着处理就没去西安。

不过,陈诚给张学良发了封电报,大概意思是,让张学良自己在蒋介石面前争取团结抗日,一旦蒋介石回心转意,他陈诚定当竭力执行。

从这份电文看,陈诚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极力拥护,但并不死硬地加以坚持,如果国民党中央另有决策,他会服从的。

西安事变,陈诚威胁“中央军”进陕

“欲图救亡,必须抗日,欲谋抗日,必须统一。但统一力量,不应偏重军事,统一全民力量,乃是坚固之武力。”

1936年8月29日,张学良言辞恳切却又小心翼翼的给蒋介石发报道。

这里的“全民力量”,当然包括红军;而“不应偏重军事”,就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

为了停止内战,张学良做了很多努力。

10月22日,张学良“面刺”蒋介石,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29日,蒋介石勒令张学良“围剿”红军,否则就把他的部队调离,而张学良依旧请缨抗战;

12月2日,张学良在洛阳,申明抗日决心,并请蒋介石去西安稳定军心;12月10日,蒋介石宣布,将发动第六次“围剿”;

12月11日,蒋介石宣读中央军,接替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剿”红军。

当天夜里,张学良、杨虎城召集各路将领,并在12月12日清晨,发动兵谏。

当天5点,东北军一行,赶到华清池,并在一块石头后面,活捉蒋介石。

经过一番搜捕后,在衣柜里找到了陈诚。

12月13日,张学良在陈诚面前疾呼:“任何人都要服从民意,民意就是抗日!民意不赞成内战,任何人都不能反对!”

张学良还指责蒋介石:“思想太落伍了!”

陈诚果然是蒋介石的“奴才”,他立刻替蒋辩驳:“现在中国的前途,只有委座连年倡导的安内攘外、自力更生是唯一出路!其他一切都是徒滋纷扰,得不偿失!”

陈诚还反客为主,倒打一耙的“批评”起了张学良,说他把“把老古董当新发明”,“被人蒙骗”云云。

陈诚的声音,变得愈发激动:“说到抗日,你的举动便已打破了整个日的计划:说到内战,几年来本已无内战的存在,而只有戡乱。”

相较而言,张学良则十分冷静,他来找陈诚,就是希望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无意与之争执。

次日,陈诚竟然吓唬起了张学良。

他说:“南京此时只有调兵西讨,否则决不能统御各军。”

陈诚估计,南京最低限度都会调集40到50个师。

这些部队的官兵,“为维护领袖人格,发扬民族正气起见,一定会不惜任何的牺牲,来同你作最后的周旋”。

12月15日,张学良又来看望陈诚。

张学良以商量的口吻说道:“我想请你写一封信给严立三,请他来此如何?”

严立三是陈诚的老上司,与蒋介石手下的高层官员,都有来往。

“他不会来,我也不会写信!”陈诚拒绝道。

到了16日,陈诚再次拿出中央军,来威胁张学良。

张学良表示为了团结抗日,不惧怕任何牺牲。

可陈诚显然没弄清张学良的决心,进一步威胁道,如果想要中央军不发起进攻,只有早日把蒋介石送回南京这一个办法。

陈诚叫嚣道:“如若不然,则中央军来陕之速与数量之多,必如余前日之所言。”

陈诚还不屑地反问张学良:“把中国交给你,你能弄好吗?”

到了21日,陈诚听说中央军,已经逼近陕西,更加嚣张跋扈,还给张学良扣了两顶帽子:“你发动此次事变的理由,是为抗日与反对内战,现在你可知道,名为抗日,实际上则已分散了抗日的力量,破坏了抗日的计划;名为反对内战,实际上则系已成为所谓内战之祸首矣。”

从陈诚的种种言行不难看出,他根本就没想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若非我党积极从中斡旋,事件还不知道会如何发展。

“代总统”释放张学良,为何会流产?

“张学良、杨虎城,虽然不能同时彻底解决,但须分起先后,针对情势,期达次第适当之处置。”

1937年1月,陈诚向蒋介石谏言,分化瓦解张、杨二位将军的力量。

陈诚还表示,对待张、杨,均需以“大局”为重,不必顾及“少数人之面子”。

陈诚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说:“所谓西北问题,决非不能了之事”。

陈诚的提议,非常符合蒋介石的利益。

随后,蒋介石开始以各种名义,拆分东北军,后来更是直接扣下了张学良、杨虎城。

1946年,蒋介石命人,将张学良从重庆,押解至台湾省,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重获人身自由。

其实,早在1949年张学良就能重见天日。

1949年1月24日,已经接替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给台湾省主席陈诚发去电报,下令立刻释放张学良,并要派专机把他接到南京一叙。

陈诚,是怎么做的?

他当然知道蒋介石对张学良有所不满,不过这次他却发表了违背蒋介石心愿的意见,于是给蒋介石发电:“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为此,似可听其释放。如何?仍乞电示!”

此时的蒋介石,虽然已经下野,可仍然手握大权。

李宗仁要求释放张学良,在蒋介石看来无疑是对他的权威的挑战。

所以,蒋介石坚决反对,并且给陈诚出主意,找借口,帮他应付李宗仁。

最终,张学良也没能得到释放。比他更惨的,是杨虎城。

蒋介石让人把杨虎城带到重庆,又杀了他全家。

而张学良,则直到蒋经国去世,才完全恢复人身自由。

1995年张学良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2001年逝世。

所以,张学良极有可能听过周杰伦的专辑。

参考文献:

[张学继.李宗仁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始末[N].团结报,2021-12-16(007).DOI:10.28784/n.cnki.ntjbz.2021.002352.

孙宅巍.陈诚对西安事变的态度[J].民国春秋,1996,(05):43-45.

毕万闻.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陈诚的争论[J].民国春秋,1995,(03):11-12.

王海晨,杨晓虹.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J].百年潮,2011,(04):71-76.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1.04.007.

3 阅读:1666
评论列表
  • 2024-10-12 20:42

    陈诚确实很忠心蒋介石啊

  • 2024-07-15 13:35

    蒋介石手下净是一些庸才将领败类文成,蒋介石他自己也不咋地,中国出了个他就算中国倒八辈子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