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国务院正式批准,由香港招商局投资开发,在深圳宝安县蛇口建立工业区,具体由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负责。
7月,袁庚正式带着一批人,进驻到了蛇口。此时的蛇口,一片荒芜,极度萧条,一点生机都没有。袁庚带着人,点燃了第一响开山炮,而这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起跑点。
此时的袁庚,内心是无比忐忑的。因为,这个工业区到底应该怎么搞,中央没有政策,没给资金,甚至没有给国家计划,此时的袁庚什么都不知道,是迷茫的。
但他的内心又是充满激情的。早年他在香港闹革命的时候,那里到处破败不堪。可在去年,他再来香港考察时候,眼前景象简直让他惊呆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哪还是过去的香港呢?
可仅仅是隔了一道深圳河,两岸的差别太大了。深圳这边,一片贫瘠荒凉,家家户户可以用穷得叮当想来形容。香港能发展起来,创造惊人的财富,那深圳这边为何不行,香港能做到的,深圳也能做到。
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他专门跑到国务院,向李先念、谷牧等同志汇报了,建立一批与交通航运有关的工业、企业的构想,地点就选在蛇口,说行不行都需要尝试一下。
没想到,李先念听后连声说好,鼓励他大胆去闯,原先他只计划在蛇口要一块地,李先念大笔一挥,直接给了他214平方公里的地方。
实际上,袁庚的忐忑,不只是担心到底怎么搞的问题。更令他难过的是,就连招商局,包括上级国务院交通部都有人劝他别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谁都知道,现在的体制机制,决定了他今天的一切都是瞎折腾,甚至有人警告说:"到头来,你们会在蛇口人财两空,鸡飞蛋打的!"
事实上,袁庚在蛇口起步时,形势远比人财两空还要严峻。外商对深圳包括蛇口不了解,虽然投资的兴趣很大,但都持观望的态度,不敢轻易出手。
所以,袁庚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革体制。他此前参观过外国几家大的企业,发现他们的企业比我们的企业发展得好,是因为我国存在着政企不分、企业变成政府有关部门附属物的严重弊端,无论是发展理论,还是管理模式、发展模式没有主动性,都在等靠要,如果再这样下去,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于是,袁庚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率先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党、政、企分工的管理体制,一切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都是效益为先,走开了大胆尝试的路子。
解决了政策制度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蛇口要想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可是,蛇口初期调来的干部,都是从交通部调来的。
可是,这些干部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国际视野,或者是经济专业度,都无从谈起。甚至在与外国公司接触的时候,频频闹出笑话,有的问:英国人说英语,美国人说什么语。甚至有些干部还问:英国的建桥大学,就是学建桥梁的大学吗?
如果这些同志来建蛇口,那将来是要阻碍发展的。袁庚专门向国务院报告,蛇口要从全国各地招聘人才。不久后,一批清华、北大、同济等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外国的留学生,陆陆续续来到了蛇口,走上了不同的岗位,蛇口的办事效率、办公速度瞬间提升,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袁庚排除万难,改革监督体制、工资体制、住房体制……在蛇口,再也没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可以说,袁庚率先在全国各个领域吃起了“螃蟹”,当然,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压力,也压到他的头上,有人骂他,有人告他,甚至有人威胁他……
但袁庚都挺了过来,几年之后,"蛇口模式"、"蛇口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袁庚这个名字,也记录在了中国改革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