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取名字是怎么来的,铜仁取名字的来源和历史
铜仁取名字是怎么来的,铜仁取名字的来源和历史,铜仁起名大师谢咏老师整理关于铜仁取名字的来历推荐,相信铜仁准备给孩子取名改名字的朋友都感兴趣,本文谢咏老师就来给大家来做个详细介绍,当然如果是在人生命运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的朋友们,都可以找谢老师帮助研究……
(1)谢咏老师:铜仁取名字的由来及寓意
铜仁的历史悠久,但在明朝以前,铜仁并不是叫铜仁的。
铜仁在陏朝时设过静人县,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曾于垂拱二年(686),分辰州麻阳县的地盘并开辟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万安县。万安县的治所在原铜仁府城西大江之左,按古人面向南,则东为左的定方位的规矩,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的铜江开发区一带。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时,又于天宝元年(742),移万安县治于治西南大江坪,并且将万安县改名为常丰县,真正和铜仁有关的地名,是在元朝初年才有的。
在铜仁城老城区南面的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和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后,终于殊途同归,在这里汇合,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这就是与“铜仁”得名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
铜岩,文人墨客又把它称作“中流砥柱”,说它“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并把它列为“铜江十二景”之一,写了不少诗歌来赞颂它,但铜岩在元朝以前并不是叫“铜岩”的,至于叫做什么,古书上没有记载,咱们也不敢乱编。
铜岩的位置正处在大小两江汇合的地方,风平浪静时,这里碧波荡漾,一旦山洪暴发,两条江的大水都向它冲击,久而久之,将铜岩的周围冲成了一个深潭。
这个深潭究竟有多深,谁也没有测量过。不过从它碧绿碧绿的水面来看,似乎是深不可测的。古话说:欺山莫欺水,水下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着很多意料之外的变数,而水下给予人类应付这些意料之外变数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超出了极限,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很多年来,都没有人敢下去一探究竟。
(2)谢咏老师:铜仁宝宝如何取名改名
了解了【铜仁】的取名历史和渊源之后,那么出生于【铜仁】的宝宝如何取名字呢?谢咏老师总结如下:不管是出现于哪个城市,本人出生年月日时所组合成的命理格局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人生命运之轮廓,所以我们唯有以“命理五行”为基础进行起名,结合姓名之数理,或《易经》卦理等因素,合而为一体来取名字;
(3)谢咏老师:铜仁取名字的故事
到了元朝初年,人类的好奇心最终还是战胜了人类的胆怯。当时,一个长年在锦江上打渔的渔夫,悄悄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正是由于这个普通得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渔夫作出的这一决定,从此使得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了一个永恒的城市名。
那是一个骄阳如火的夏日,这位普通的渔夫,终于壮着胆子,潜入了铜岩底部,铜岩的底部是空空的,只有三处岩石落地,这就是后来古书上记载的“岩足如鼎”。不少的大鱼在下面游来游去,阳光透射处,一片片白光随着波动一闪一闪的,弄得渔夫眼花缭乱。突然,渔夫似乎看到了一个人形的东西,而且似乎是有鼻子有眼睛的。在昏暗的水下猛不丁看到这种东西,渔夫顿时吓了一跳,一个氽子便慌慌张张地钻出了水面,渔夫爬上铜岩,坐在那里喘了半天的气,心口还是在怦怦地乱跳。不过尽管心跳得慌,脑子却没有闲着。那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渔夫越想不明白就越想搞清楚。最后,渔夫还是壮着胆子再一次下水了。
这回有了经验,渔夫似乎也镇静了很多。他游到刚才发现人形的地方,仔细一看,原来是尊铜像,而且不止一个。
渔夫弄清了究竟,心里踏实多了。他不慌不忙地浮出水面,换了一口气,然后再潜下去,用双手托起一尊铜像,借助水的浮力,很快便游到了铜岩边。
渔夫想把铜像抱到铜岩的岸边去,却发现这铜像比在水里重多了,一个人根本抱不动。没办法,只好放在铜岩的浅水处。放好后,这才仔细打量,见是一个长须老者像,和夫子庙里供奉的孔夫子差不多,知道是个神,心里便多了几分肃然。
随后渔夫又下去捞起了两尊铜像,再四处寻找,却再也没有了。
渔夫在铜岩下捞起三尊铜像的事很快就传开了。这事也惊动了当地的长官,他们划着小船来到铜岩边一看,说这三尊铜像可不是一般人,一个是儒家的孔子、一个是道家的老子,另一个则是佛家的释迦牟尼,全是三教中的一把手。当下便安排人手将这三尊铜像安放在铜岩上供奉起来。这就是后来诗人提到的“巍然一石屹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
铜像捞起来后不久,便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的六月,当时朝廷派了四川行省一个叫曲立吉思的参政,通过招抚和镇压的手段,讨平了九溪十八洞,并把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请到京城去,根据他们地盘的大小,设立州、县。当时铜仁因为从铜岩下捞出了三个铜人的缘故,元朝廷便在这里设置了“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慰司。
后来,思州宣慰司内部闹矛盾,分裂成思州和思南两个宣慰司,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便又隶属于思南宣慰司。
元朝灭亡后,思州和思南宣慰司的长官又先后投靠了明朝。朱元璋对于他们的归顺很高兴,让他们仍官享原职,并且还对他们说:天下的守土之臣,都是朝廷的命官,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朝廷的赤子,你们回去好好地对待他们,就可以长享富贵。
明朝洪武五年(1372),“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被改名为“铜仁长官司”。
这一年,朱元璋还将贵州的一大批长官司改了名,如施溪样头长官司(今铜仁市漾头镇、云场坪镇和瓦屋乡等地)改名为施溪长官司。改名的原因大概是识字不多的朱元璋嫌其原名太复杂,而简化为前几个字。只有铜仁,是将“铜人”改为“铜仁”的。古人推其原因,认为是“‘人 ’者,仁 ’也,渐仁之化”;也有说“仁”字单人旁是一个人,旁边“二”字代表两个人,合起来仍是代表三个铜人,所以改“人”为“仁”。
不管是“铜人”还是“铜仁”,铜仁的得名,都是同铜岩下打捞出来的三尊铜像息息相关的,而且也不管那些世袭的土皇帝后来不听朱元璋的劝戒,导致了在明朝的永乐十一年(1413)撤销思州和思南两个宣慰司,设置铜仁、思南、石阡、乌罗等八府和在明朝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撤销铜仁长官司,设置铜仁县,以及在1987年撤销铜仁县设置铜仁市和2011年改置地级铜仁市,铜仁”的名字都一直沿袭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