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一位老人带着外甥千里迢迢来到河北驻军的政治部,是希望能实现儿子的军旅梦,老人递上残疾证和一册泛黄的语文课本,指着课本中熟悉的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李玉安”一名,激动地说道:“这就是我。”在松骨峰战役中,李玉安被认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竟然还活着,他是否真是那位“牺牲”的李玉安?
李玉安在十几岁时,离开了故乡,远赴东北,做了些力气活,艰难地挣扎在生活的边缘。直到二十出头,李玉安决定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李玉安随军参加了四平会战、辽西会战和平津战役,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李玉安留在军中,凭借扎实的军事素质,逐渐晋升为副班长,深得上级的信任。1950年10月,他作为志愿军的一员,奔赴朝鲜前线,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1月,松骨峰战役爆发,李玉安所在的部队,隶属于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松骨峰北侧的高地上阻击美军。这是一个无人可守的高地,敌人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战斗一开始,李玉安和战友们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炮弹如暴雨般倾泻下来,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美军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时不时投下燃烧弹和汽油弹,将整个战场点燃,战士们只能在熊熊烈火中拼命反击。
李玉安所在的三连,原本人数不多,但却是志愿军精锐的一支,他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子弹打光了,李玉安和战友们就拿起了刺刀。没有刺刀的战士们用拳头与敌人搏斗,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直接用手榴弹同敌人决一死战。
三连的阵地逐渐被敌人压缩,美军调动了大量兵力,企图通过这道“铁闸”迅速突破,李玉安和他的战友们死死守住了这块阵地,不让敌人寸进。战斗进行了数个小时,几乎所有的战士都伤亡殆尽。
李玉安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最后的行动,阵地很可能就会失守,为了给敌人致命一击,他从战场上收集了所有可用的手榴弹,并将它们集中在一起。躲进壕沟中,他静静地等待着敌人的到来。敌人逐步逼近,李玉安紧紧握住已经拉开引线的手榴弹,盯准敌人最集中的区域,猛地站起,投出了所有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四起,敌军的队伍被炸得乱作一团,倒下了不少敌人。
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李玉安内心的怒火已经达到了顶点,当弹药耗尽,他没有丝毫犹豫,拿起刺刀,便扑向敌人。近距离的肉搏战中,他像猛兽般冲向敌阵,杀掉了三名美军士兵。就在他转身准备继续进攻时,一颗流弹穿透了他的胸膛,剧痛让他瞬间失去知觉,倒在血泊中。那一刻,李玉安的生命似乎也在战场上停滞,但他依然未曾完全离开,虽然失去了意识,但他的名字与精神已经铭刻在松骨峰那片土地上。
虽然志愿军用不到一个连的兵力顽强抵挡住了美军一个师的进攻,为了保卫这座不起眼的高地,三连的战士们几乎全军覆没,战斗结束时,剩下的只有7名幸存者。
当战斗结束后,魏巍亲赴松骨峰战场进行采访,他的目光被眼前的惨状深深震撼:战场上布满了志愿军战士的遗体,有的战士在与敌人同归于尽时紧紧抱住对方,死死咬住敌人的耳朵,不肯松口;还有的战士,在用手榴弹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拼搏时,手榴弹炸开后,敌人的脑浆洒满了周围。
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一一目睹,营长看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心中既感到无比自豪,又深感痛心。魏巍便开始寻找那些在松骨峰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的名字,他通过层层联系,终于找到了王宿启营长,得到了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单,其中包括李玉安。
在松骨峰战役结束后的混乱中,一位朝鲜村民经过此地时发现了李玉安依旧微弱的呼吸。那时的李玉安,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身受重伤,浑身是血。看到这一情形,这位朝鲜老乡并未犹豫,他迅速将李玉安抬起,用简陋的担架将他送到附近的家中。村民和他的家人用尽了办法,照料着李玉安,等待着其他部队的支援。几天后,消息传到了驻地,另一支志愿军队伍赶到,迅速将李玉安送到了距离战场十八里外的师部卫生所。
经过数次手术和日夜不眠的治疗,李玉安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尽管命保住了,但他的身体仍然虚弱不堪,昏迷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由于伤情过重,医生建议将他送回国内进一步治疗。
因为当时通信不便,加上战况的紧张,没有人知道李玉安被成功救治并送回国,当时的部队只知道他在松骨峰战斗中负伤,伤势严重,按照规定,他被列入了阵亡名单,而这个名单也最终被上报,成为了烈士名册的一部分。更有趣的是,李玉安的名字还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作为一名“牺牲的英雄”被传颂。
多年后,李玉安在某一天偶然翻阅儿子的课本时,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烈士名单中。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明明自己活着,从未向任何人诉说过自己的身份,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书本上。那时他才意识到,这些年他的“牺牲”竟然是因为一场误会,而这场误会甚至被世人铭记了几十年。
1990年2月,66岁的李玉安与外甥从黑龙江赶到了河北保定,经过一番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的大门。站在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前,李玉安感到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故乡,却又觉得自己离那段历史有些遥远。
正当李玉安犹豫时,接待室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这位衣着朴素的老者,主动走上前来,礼貌地请他们进了接待室。没过多久,一位干事走了进来,看到李玉安神情激动的模样,便开口问道:“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李玉安猛地抓住了他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说道:“终于见到你们了!”干事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吓了一跳,不知所措地问道:“您……您是哪位?”李玉安深吸一口气,慢慢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抬起手拭去眼角的泪水,清了清喉咙,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我叫李玉安,是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
当听到“38军”时,这位干事立刻联想到了那个英雄连队——松骨峰连,松骨峰战役的那些战士,那场生死未卜的战斗,早已刻在了每个志愿军军人的心中。松骨峰上,六名战士最后坚守到只剩下七人,成功挡住了美军的猛攻,为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干事记得清楚,当时这六名幸存者中并没有“李玉安”这个名字。
李玉安从外甥的包里取出了几样物品,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张《残疾证》和一本早已泛黄的小学语文课本拿了出来。李玉安翻开课本,缓缓找到了那一页,用手指着书签夹着的那段文字,指着课文里那个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名字,激动地说:“我就是课本里写的‘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指着那个名字,眼神坚定,“这就是我!”
虽然课本里确实有“李玉安”这个名字,眼前的这位老人,貌似并非那位在松骨峰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李玉安。干事不禁开始回忆起当年松骨峰战役的具体情况,自己熟知的烈士名单中并没有李玉安的名字。他面前的这位老人,看起来与课本里的“李玉安”差别太大,可以说,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老人。
干事在确认李玉安的身份后,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部队的高层领导,部队的情报部门也展开了紧急核查,经过几天的详细调查,所有的记录和证据都证实了李玉安确实是当年在松骨峰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曾经以一己之力坚持抵抗美军的进攻,为全体战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历史没有错,李玉安就是那个曾被认定为牺牲的战士。
消息的确认传来后,部队高层决定立即安排对李玉安的接待工作,第二天一早,李主任亲自前来迎接这位久违的英雄,准备为李玉安接风洗尘。
李主任见到李玉安时,表情庄重而亲切:“老同志,感谢您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您的英勇事迹我们一直铭记在心。现在,您如果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您尽管开口。至于您提到的关于您儿子参军的事,如果符合部队的征兵标准,我们一定会尽快落实。只是……我有些疑问,为什么您坚持要把儿子送进部队呢?
他缓缓地开口,声音没有丝毫犹豫:“我李玉安的儿子,不能做无用的书生,必须做保家卫国的真男儿!这个国家给了我们一切,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尊严,我们的未来,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做一个无所作为的书呆子,坐在书桌前一生不知担当。他应该走上战场,守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园!
上世纪90年代,李玉安依旧保持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他所在的兴隆镇,每到雨季,主街道便泥泞不堪,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们走在街上,常常不小心摔倒。当地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没人去解决这个问题。李玉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亲自出面改善这个困境。
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各方筹集资金,四处奔走,联系工厂、商户和社会各界人士,每一次出门,他都拖着自己那副饱经风霜的身体,走街串巷。凭着多年在部队锤炼出来的毅力和坚持,他终于筹集到了一笔不小的资金。经过数年的努力,这条主街的修路工程终于在1997年完成了。
就在这条路完工的那一年,李玉安在家中安详地去世,当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竟意外地发现两封尘封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他一生未曾拆开的——一封来自部队首长,另一封来自著名作家魏巍。信封依旧完好无损,仿佛时间从未触碰过它们。家人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李玉安一生低调从不张扬,连这些代表着荣誉和敬意的信件都从未打开过。
从未炫耀功劳的李玉安,对于战功也始终保持着一份深深的谦逊,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拒绝享受应得的荣誉待遇。他回答得极为简单而直接:“战场上牺牲的每一个战友,都比我的功劳要大。我只是比他们幸运,能活下来就已经很好了。”在李玉安的眼里,所有的荣誉和光环,都无法与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相比,他把自己看作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他活了下来。
李玉安走得悄无声息,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奉献的爱与责任,却始终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从不图荣誉,也从不享受功勋,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守护国家、关心家乡。即使他已离开人世,他的精神依然通过每一条他修筑过的道路,每一位因他而受益的百姓,继续在世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