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与王近山,职务相同,军衔不同,前者多了一些“代表”属性

从阳化石 2024-12-07 04:49:42

1952年,全军评选出42位副兵团级,可在1955年授军衔时,他们出现差异化,有些是上将,有些是中将,个别是少将。

被评为中将的副兵团级,并不是说不能打;反之被评为上将的,战绩未必高于他们。

像王近山、王必成、陶勇、杜义德都是非常能打的将领,无独有偶,他们都是四方面军出身,从这一点来说,红四方面军善战的将领不在少数。

言归正传!

我们那四野最能打的将领韩先楚与二野最能打的将领王近山来说。

王近山与韩先楚都来自鄂豫皖根据地,前者是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而后者是红25军出身。

王近山能打硬仗,不惧生死,被称为“王疯子”。

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时期就打过不少硬仗,因为当时的军事实力弱,打得战斗相比解放战争时期的规模不大。我们来说说他们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自不同战区的战绩。

1946年,王近山接替王宏坤担任6纵司令员,先后参加陇海战役、定陶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都是打主攻。他要求不大像1纵、2纵、3纵、4纵老大哥部队看齐,这支部队来自太行军区地方部队,战斗力相比前四个纵队来说,一开始还是有差距的,但作为指挥员,对部队能打仗,如何打仗,调动部队战斗力很有一套。

陇海战役,各旅之间为谁来打主攻,让王近山头疼,原本让肖永银打主攻,副司令兼旅长的韦杰要过去了。定陶战役中,他主动站出来担负歼灭敌人任务,诱敌深入到指定战场,与敌人进行生死攸关的战斗,最终将其精锐歼灭在大杨湖,兄弟部队歼灭其他部队。

6纵被王近山带出一个新高度,就是司令员不在,战斗力也没有降低。他因腿伤在后方休养,部队参加汤阴攻坚战、滑县战役、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6纵都是主力中的主力,为大部队扛旗。

1948年,他返回部队,就指挥6纵打了襄樊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等。成为三个攻击集团的其中一个。6纵在王近山的带领下,把一支地方部队打成主力中的主力,部队涌现出向王克勤一样的全军学习的楷模。

老首长说他在二野的战功是很大的。

韩先楚在东北打仗也很硬,几乎没有败仗。1946年春,他调任4纵副司令,当时部队因沙岭战斗的阴影,部队士气低沉,他率领部队打鞍海战役,取得胜利,使得敌人师部起义,歼灭一个团,起义一个团。

此后打新开岭战役,与胡奇才一起歼灭敌人一个战斗力强劲的正师,成我军进入东北第一次歼灭一个正师的部队。此后打四保临江,在第四次作战中,用微小伤亡,歼灭敌人一个师加一个团。此后梅河口战役,也是歼灭敌一个师。

1947年,他调任3纵司令,一上来打长途奔袭作战,奇袭威远堡歼灭一个师;冬季攻势打了四战四平。打完义县攻坚战,拉开辽沈战役序幕,在锦州攻坚战担负重大任务,指挥2纵、3纵从最难的方向突破。辽西会战打到廖耀湘指挥部。

南下衡宝战役中,歼敌歼敌也不少,很多人知道135师出风头,他领导的119师也是大展身手,获得嘉奖。打海南岛战役时,他的贡献最大,任务什么样条件打什么仗,也是登岛作战的最高指挥员。

俩人打仗都处在不同战区,面对敌人不同,战术不同,不能说谁比谁厉害。但他们都是各自单位的佼佼者。

王近山立下的战功不小,怎么被评为副兵团级中将呢?

实际上,军衔的评定不只是军职、战功、资历,还有“山头”。

山头有四方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当然还有一些小山头,如陕北红军、红25军、红7军等。像四方面军将星如云,已经评选出10位上将人选,像许世友、傅钟、谢富治、洪学智、王宏坤、王新亭、陈锡联、周纯全、王建安、陈再道等。

他们当中9位在四方面军担任过军职,如军长、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只有陈锡联是师长。实际上四方面军本来有11位上将,徐立清曾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被评为正兵团级,多次要求降低军衔,最终是中将。他参与上将军衔评定,也是减少山头的不平衡。

韩先楚与刘震都是四野出身,从硬性规定来说,是符合上将条件的。更何况韩先楚特别能打仗,在各大战区也是听其人的。

他们俩也代表红25军授予上将,在大将当中,徐海东代表红25军。

总之一句话,韩先楚与王近山等这样的战将相比,多了一些“代表”属性,而像王近山、杜义德、王必成、陶勇都是四方面军,都战功赫赫,资历、职务、战绩不分伯仲,但自身代表性限制了吧。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