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卿文 2024-08-29 17:25:46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总是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历史现象,就像南方人普遍吃米饭、北方人普遍喜欢吃面食一样,这就是差异所在。

由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所造就的独特人文表现也好坏不一。

在饮食文化方面自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一些人与人的关系中、一些特殊职业上还是有好坏之分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山东的响马河南的贼,东北的胡子四川的锤。

这就是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地域人文现象的真实写照,而且了解内容后你会发现这不是啥好话。

一些人对响马多少都有了解,都知道这是对打家劫舍的盗贼的统称。确实,源自于山东地区的响马一说现在已经成为“盗贼”的专属代名词,这也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那么“河南出蹚将”中的“蹚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有的脑子转的快的人会说:“这和山东的响马意思应该非常接近。”那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具体到各个地方的含义又不同。

虽然“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似乎已经成为大家认定的事实,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地方容易出响马和蹚将吗?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动因又是什么?

一、什么叫“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

上边我们已经直截了当的指出“响马”和“蹚将”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两者指的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山东和河南两个地方发展出来的盗贼,因为地域差异所以叫法不同。

但是虽然我们知道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都因为响马和蹚将出名,那么你知道两个专有名词的历史渊源吗?我们今天就一一梳理,来了解响马和蹚将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来说说“山东出响马”。山东响马在历史上可是远近闻名的存在,倒不是说他们做什么大善事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们刑事手段和作风已经传闻到其他各地区。

山东响马又称山东响马子,是山东匪患的特称,通俗意义来讲是指山东地区的土匪,即占山为王依靠打家劫舍生存的那一批人,那么为什么他们叫“响马”而不是“黑马、白马”呢?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山东响马的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后,那时候山东地区就已经开始有土匪横行,他们到处胡作非为引得民怨沸腾。

为了给百姓和官兵以声势上的恐吓,这些响马会特地在马脖子上挂上叮当响的铃铛,这时候马儿跑起来速度越快铃铛声越响,故此有了“响马”的称号。

时间往后推移,明朝的“马政危害”使得响马再次名声大噪,明朝因为军队养马不利加之官府想要压榨百姓,于是就出台了一项马政。

通俗点讲马政就是将官府的马匹放到百姓家寄养,百姓养的好了是本分,养不好把官府的马养死了那就要被问重罪。

马政实施以来,不少老百姓都是叫苦连天,有时候为了马儿吃得饱,甚至将自己的口粮当成精饲料进行喂养。

长此以往百姓民怨沸腾,加之马被养死之后刑罚较重,不少人起了反义。

这群因为马政活不下去造反的人将官府的马骑跑,之后三五成群的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那个时候他们也会将马匹系上铃铛制造动静,进而山东响马的名声再次被传开。

到了近代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政府赋税沉重、百姓民不聊生,山东地区又出现一批占山为王的贼人,这些贼人经常在密林中干打劫的勾当,而他们约定的信号就是一支响箭。

只要听到响箭,其他埋伏的人就会一拥而上,故此山东响马才算彻底“名垂史书”。

那么“河南出蹚将”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河南蹚将的历史渊源并没有山东响马那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时代背景和山东相似。

河南蹚将集中出现在豫西南的山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之前是工匠、裱糊匠、泥瓦匠等等匠人出身,只是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实在没有生意可做才被迫落草为寇。

试想如果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吃饭,谁想天天铤而走险干这些损阴德的缺德事?

都是没办法活下去了,所以大多数人才为了维持生计干这事,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支持,更多的是理解。

在朱新繁的专著《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中对河南蹚将有过专门描述,书中记载到:“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一旦提起老汤,人们就谈虎色变。”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记载河南蹚将的专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蹚将似乎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就是山东响马和河南蹚将的“前世今生”,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出发,我们能够很好的解读这些现象的出现。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为什么山东、河南两地会出现响马和蹚将?

这就像是任何物质现象背后都会有特定的经济动因一样,任何历史现象背后都会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有时候是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有时候是因为历史遗留原因。

就像是河南和山东地区在以往可能较之其他地区比较容易出现匪徒一样,为什么其他地区的匪徒“名声”就没有这么响?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事情。

再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着重强调: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意思,我们是就这问题看问题,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来分析总体现象。如果不小心言语不当,请您见谅!

1.山东、河南两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是基础,他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的种种,而且经济基础也能够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种种,这种影响是全方面且悄无声息的,一个历史现象背后也会有他特定的历史动因。

比如上边说道明朝时期山东响马是怎么出现的?

归根到底还是政府的苛政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活命老百姓迫不得已才落草为寇做了响马。

其实老百姓有地种,有家照顾,谁不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河南地区亦是如此。本来裱糊匠、木匠、铁匠有靠自己本是养家糊口吃饭的机会,但是因为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没办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但是人活着总要吃饭生存,这不得以才做了蹚将。那么有人会问:“明末清初全中国所面临的情况都这样,为什么偏偏山东和河南这么严重?”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潜在负面影响就是受时政冲击大,经济比较脆弱抗打击能力不强。

通俗点说当外国商品、政策、文化、资本在明末清初一股脑涌进国内的时候,河南、山东这样脆弱的小农经济是扛着不住的。

他们不像南方一样有资本主义式的企业、手工业可以支撑。

这两个地方一旦经济崩盘,那造成的结果就是响马出现以及匠人失业之后成为河南蹚将。

2.人口众多,受局势波动影响更大

还有人会问:“清末民初的北方地区,除了京津之外别的地方情况基本上和河南差不多,为什么他们就没出现这么严重的匪患?”人口因素就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北方地区除下京津之外,就是上文提到的“山东响马、河南蹚将、东北胡子”,除下这些省份看看还剩谁?

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方深居内陆,受外国影响相对小。

而且关键是山东和河南的人口数量是基础,一旦基本的生活保障受到影响,那么人口越密集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这一点历史上有过多次惨痛教训,《1942》的惨状至今难忘。

所以在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相对较差、人口数量又多的山东和河南两地才会频频出现盗贼。

三、不同地域环境带来不同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代表不同的为文化,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有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有的文化糟粕也“经久不息”,历经千年还有人信奉。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造成的结果是十分直观的。

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结合特定的地区,就和产生不一样的历史事件,这也是联系和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客观体现。

当然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历史现象,不能因为山东、河南等地在历史上因为盗贼出名而带有色眼镜去看待。

也不能因为自己出身地区很好就沾沾自喜,这都是不可取的。

结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现在山东、河南两地已经很少听到盗贼的新闻了。

这也说明新时代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越来越高。

以往人们迫不得已落草为寇的选择,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虽然山东响马、河南蹚将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学习历史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当然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因为历史原因带着有色眼镜看现代的人,若果上述有说的冒犯的地方也请各位批评指正。

4 阅读:1741
评论列表
  • 2024-09-04 09:39

    山东的响马河南的贼

    洛阳用户 回复:
    完整版是:山东的响马四川的贼,河南尽出流光锤!都是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
  • 2024-08-30 09:33

    地痞 无赖流氓

  • 2024-09-19 15:17

    整编文章废话一半多。重点没多少!!!

  • 2024-08-29 19:14

    我们这里叫老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