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把全家老小的命,赌在一堆代码上吗?这是一个有点吓人的问题,但当你坐进一辆号称“智能驾驶”的电动车,按下启动键的那一刻,你其实已经在赌了。最近,关于电动车智能驾驶事故的新闻越来越多,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家属声泪俱下的控诉,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被吹上天的“高科技”。
先别急着站队,也别急着说我“黑”电动车。我不是来唱衰的,只是想跟大家一起聊聊,这所谓的“智能”,到底靠不靠谱。涉及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含糊。
还记得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极氪009事故吗?一辆号称“零自燃”的电动车,在高架上撞击护栏后,短短几秒就燃成了一个火球。车里一家三口死里逃生,但伤势严重,后续治疗费用更是天文数字。更让人气愤的是,车企一开始承诺的赔偿,后来却变成了含糊不清的“关爱基金”,甚至一度拒绝继续商谈。这让人不禁要问,所谓的“智能驾驶”,到底是在守护生命,还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我想说,类似的事故并非孤例。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就能看到各种关于智能驾驶系统失灵、导致事故的新闻。自动刹车突然失效、车道偏离预警毫无反应、甚至有车辆直接对着障碍物加速冲过去……这些原本应该保障安全的智能功能,在关键时刻却成了“帮倒忙”的罪魁祸首。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智能驾驶”,充其量只能算是“辅助驾驶”。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帮助驾驶员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例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等。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更不能应对所有复杂的路况和突发情况。
想象一下,你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开启了自动巡航功能,车辆自动保持车速和车距。突然,前方出现一个静止的故障车辆,智能系统没有及时识别并减速,眼看就要撞上去……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是继续相信智能系统,还是赶紧踩刹车、猛打方向盘?
如果你选择相信智能系统,那很可能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并没有达到可以完全依赖的水平。它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例如对光线、天气、路况的适应能力有限,对复杂交通环境的判断不够准确,等等。
更可怕的是,一些车企为了追求宣传效果,过度夸大智能驾驶的功能,甚至有意误导消费者,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车辆已经具备了“自动驾驶”的能力。这种虚假宣传,无疑是在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想想那些“L2级”、“L3级”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听起来很唬人,但实际上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很多消费者根本搞不清楚这些等级的区别,只听信了销售人员的忽悠,就以为自己买了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
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还受到软件和硬件的影响。软件方面,算法的缺陷、代码的漏洞,都可能导致系统出现故障。硬件方面,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的性能,也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感知能力。一旦这些部件出现问题,智能驾驶系统就可能变成一个“睁眼瞎”。
更不用说,智能驾驶系统还面临着黑客攻击的风险。如果黑客能够控制车辆的智能系统,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电影里那些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汽车的桥段,并非完全是虚构。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人类的信任。当我们把驾驶权交给机器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不可避免地分散。我们会开始玩手机、聊天、甚至睡觉,从而忽略了路况的变化。一旦智能系统出现问题,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想想那些因为过度依赖导航而开进河里的司机,或者因为疲劳驾驶而开启自动驾驶后睡着的司机,他们都是对技术过度信任的受害者。
那么,面对这些风险,我们该怎么办?
作为消费者,我们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相信车企的宣传,要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我们要认识到,智能驾驶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观察路况,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控制权。
此外,在购买电动车的时候,不要只关注智能驾驶功能,更要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要仔细研究车辆的各项安全配置,例如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盲点监测等等。还要了解车辆的碰撞测试成绩,以及电池的安全性能。
作为车企,要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不要过度夸大智能驾驶的功能,更不能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安全问题。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完善安全测试机制,确保车辆在各种复杂的路况下都能安全行驶。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智能驾驶的局限性和风险,提高安全意识。不要把“智能驾驶”当成万能药,更不能让它变成“智障驾驶”。
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智能驾驶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规范车企的宣传行为,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要建立完善的事故调查机制,对智能驾驶事故进行深入调查,找出事故原因,并对相关责任方进行追责。
要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评估,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智能驾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但安全才是智能驾驶的基石。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
记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发布过一份报告,对特斯拉Autopilot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该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导致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放松警惕,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这份报告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发展研究报告(2023)》,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其中感知系统失效、决策控制失误等问题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这表明,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智能驾驶技术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真正成为守护我们生命安全的忠实伙伴。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时刻牢记,安全驾驶,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最好方式。
我想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希望这句话,能够时刻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安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