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当一条新闻的“有效期”长达8年,媒体该如何从抢时效的“短跑”到跟踪真相的“马拉松”之间找到平衡?
01
新闻连载8年?2024年底开始,一颗名为“2024YR4”的小行星频繁登上热搜,这颗预计面积有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被指将于2032年撞击地球。
这则听起来更像是来自朋友圈的末日谣言日前已被证实为真。毕竟联合国已经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各国的行星防御空间机构也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已经从最初发现时的1%逐步攀升至最新预测的3.1%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闻原本就自带“科幻感”,加之撞击概率的不断攀升,自然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和持续报道。
但在这一事件中,新闻注定将成为“连续剧”,剧中主题过度渲染可能引发恐慌,过度保守则会失去传播价值,该如何在科学与恐慌之间找到平衡,考验了新闻人的专业功底和对公众信任的长期守护。
02
“关键帧”不可缺失对媒体而言,小行星报道中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天文数据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内容。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科学的准确性,还需要考虑公众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接受习惯。
在此次新闻连续剧的报道搭建环节,科学启蒙无疑是不能跳过的“关键帧”。现有报道中,媒体与专家的联动是科学启蒙的必经环节。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行星天文学家安德鲁·里夫金估算2024 YR4小行星空爆的威力相当于大约8兆吨TNT。具体来说,威力可能类似 2013 年车里雅宾斯克空爆,当量约50万吨TNT。
——南方周末《2032年小行星或撞地球?概率比你想象中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徐智坚表示,如果是一颗1公里直径的小行星,可能就会引起全球性的灾难;如果是一颗直径140米左右的小行星,可能会对一个区域造成毁灭;直径50米的话可能是一个地方性的影响。
——新京报《“一座足球场大”的小行星或撞击地球?概率有多大?》
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之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后来这一概率升至1.8%,截至2025年2月,NASA的最新预测概率为1.9%。“之所以预测概率会有变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曹林告诉记者,“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得也就越准确。”
——央视网《 2032年小行星或撞地球?别慌!》
03
新闻能当“活档案”这场“宇宙级新闻行动”背后,留存的其实并不是一个长周期重复劳动的新闻产品。
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公众的确定性需求让“撞击”发生前的每一天,都是新闻成为“活档案”的一天。
因此,把媒体报道本身当做人类应对宇宙风险的史料库,建立专题页、观测倒计时、关键节点解读等“进度条”式报道栏目,无疑是体现科学严谨性和传播透明度的有效尝试。
| 建立专题页:打造“一站式”阅读体验专题页是“进度条”式报道的核心载体,需整合所有相关信息,方便读者随时查阅。页面设计简洁清晰,分为“最新动态”“背景资料”“数据可视化”“互动专区”等板块,同时嵌入社交媒体分享功能,方便读者传播。专题页还需定期更新,确保信息时效性。
| 观测倒计时:时间轴增强紧迫感与参与感观测倒计时是吸引读者持续关注的重要手段。媒体可在专题页顶部设置醒目的倒计时模块,标注下一次关键观测的时间节点,还可与互动功能结合,如设置“提醒我”按钮,让读者订阅关键节点的推送通知,增强参与感。
| 关键节点解读:提供科学洞察关键节点解读是“进度条”式报道的精华部分。媒体需在每次观测数据更新后,第一时间发布深度分析,解释数据变化的意义。解读内容应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辅以图表和视频,帮助读者理解复杂信息。在观测数据较少的“休眠期”,媒体则通过关联话题保持公众关注。同时,可设置“专家问答”栏目,回应公众疑问。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真正专业的媒体不应做恐慌的放大器,而要做理性的压舱石。
这场可能会持续多年的报道,留下的不应只是点击量,而是一套应对所有长周期风险的传播范式——这或许会是新闻业的“星际遗产”。
↓↓↓留言告诉我
如果由你策划这场太空报道,你会设置哪些特别栏目?
评论区发射你的创意!
校对 | 李立军主编推荐
首先,为了保护好地球,美国佬应该停止全球战争,将用于战争的经费拿来制造击毁小行星的武器,不然称霸还没成功,地球就灭亡了,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