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菊池, 俊彦『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叢書 環オホーツク海古代文化の研究』北海道大学図書刊行会。ISBN 4-8329-6451-8。
有关“流鬼国”的历史文献,是有关近代黑龙江以北地区情况的宝贵资料,早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主流文献对流鬼国的描述中,却存在着“北至夜叉国,三面皆海”与“无城池,民散于海中诸岛”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让众多研究者感到困惑。
【各方研究】
清国-何秋涛(1885年)
19世纪中叶,随着俄国的南扩政策,黑龙江以北地区沦为俄国领土,清国学者何秋涛发表《北徼汇编》(后改称《朔方备乘》),认为滨海边疆区和北萨哈林岛历史上属于中国。
何秋涛的书中首次提到了流鬼国的地理位置,他简单地将“三面环海”的说法解释为流鬼国的所在地就是堪察加半岛,三面环海。
荷兰-施古德(Gustaaf Schlegel,1893年)
荷兰东方学家施古德参与创办了西方最权威的东方学刊物《通报》。他在《通报》第3至6卷的论文《地理问题:中国史学家著作中的外族》中,发表了对流鬼国描述的法文译文和注释。
施古德基本沿袭了何秋涛关于流鬼国就是堪察加半岛的理论,但另外还介绍了参加白令第二次勘察加探险的博物学家斯托勒尔的《堪察加地形志》,并指出居住在堪察加半岛的堪察达尔人(伊捷尔缅人)的风俗习惯与流鬼国有相似之处。
日本-白鸟库吉(1907年)
为研究中国周边各民族(塞外民族)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为庆祝1905年《朴茨茅斯条约》将南库页岛归还日本,于1907年发表了《论唐代的库页岛(唐時代の樺太島に就いて)》论文。
白鸟库吉是第一个讨论“少海”的人,他认为“少海”就是鞑靼海峡(亚洲大陆与库页岛之间的海峡),并指出流鬼国位于库页岛。但当时并不知道阿伊努人是在13世纪以后才定居于库页岛,因此白鸟库吉将流鬼国人认定为居住在萨哈林岛的阿伊努人。
日本-佐藤达夫(1967年)
考古学家佐藤达男表示,仅从历史文献中对流鬼国的描述,未能发现堪察加半岛说与库页岛说之间存在重大矛盾,并首次提出了利用考古研究成果确定流鬼国所在地的方法。
佐藤达夫的关注点并不在流鬼国本身,而是在传说中居住在其北方的夜叉国。他指出,历史文献中对夜叉国的描述与现代爱斯基摩人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并指出位于白令海西岸以南的夜叉国位于堪察加半岛。
佐藤达夫的理论是基于在堪察加半岛出土的石像与北海道网走出土的石像相似,表明北海道与堪察加半岛自古以来就有交流这一事实而提出的。
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因为它将考古学研究方法引入了流鬼国研究。然而,1960 年代正值冷战高峰期,苏联领土上的考古学研究进展不够,因此被批评缺乏支持性的历史证据。
日本-菊池俊彦(1978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联境内考古研究成果的公开,北海道大学教授菊地俊彦重新整理了有关流鬼国的研究,并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了流鬼国人就是库页岛鄂霍次克文化人的理论。
菊池俊彦指出,虽然在属于鄂霍次克文化的可也到发现了大量来自亚洲大陆的青铜器、铁器以及中国钱币,但可以肯定那里与大陆存在贸易,而在堪察加半岛没有出土此类文物,与大陆贸易的痕迹非常稀少。
此外,在对流鬼国的记述中,也有部分段落暗示了流鬼国人养猪。不过,也有记载称,虽然在鄂霍次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猪骨,证实了养猪的痕迹,但在堪察加半岛上却没有发现任何养猪的记录或遗迹。
基于上述理由,菊池俊彦认为,流鬼国位于堪察加半岛的说法不成立,应该位于库页岛。对于“北至夜叉,三面皆为海”的说法,他主张“北至夜叉”应理解为“有一条商路(海路)可向北通向夜叉国”。菊池氏的理论“流鬼国在库页岛”现已被接受为既定理论。
菊池学说说确立后,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流鬼国(鄂霍次克)文化的人们与虾夷(阿伊努)人之间的互动。
从江差町目梨泊遗址等鄂霍次克文化遗址出土的刀剑,具有威望物品的性质,学者认为流鬼国是一个具有原始酋长制的社会。此外,学者指出,相传流鬼国进献给唐朝的“貂皮”、“貂衣”等,都可能是居住在库页岛的鄂霍次克文化人制作并出口到周边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