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俘虏,陶勇六菜一汤款待,粟裕下令:必须保证其生命安全

赢梯说事 2025-02-15 05:00:22

1949年1月10日的凌晨,华东野战军四纵十一师的驻扎在一村庄的后方医院,突然跑来一个村民,一手扛锄头,一手拿着一枚金戒指。

“同志,同志……村里过了几个拿枪的,到处打听解放军,我觉得很可疑,你们去看看吧。”

很快,解放军战士就到村里将那几个拿枪的抓获了,后来经过种种比对,这些人竟是杜聿明和其下属们。

杜聿明被俘后,我军给他的待遇很好,处处照顾着他。但是粟裕得知杜聿明的情况后,却马上下令:“必须保证其生命安全。”

那么,明明杜聿明已经被俘,此时应该是最安全的才是,为什么粟裕还要强调保证生命安全呢?

围困杜聿明

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的队伍已经被我军围困,当时中央的意思是,暂时先围着杜聿明,包围圈不缩,也不打他,尽可能的让他投降。

所以,12月17日时,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希望杜聿明等不要再内战,尽可能的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不过当时杜聿明没有直接看到这份投降书,只是听下面的人说,共产党希望我们投降。

杜聿明当时就下令,任何人不能听共产党的劝降,全部进入警戒状态,随时准备突围。

实际上就算当时蒋介石给杜聿明调动援军,杜聿明也突不出来,因为我军已经占据了所有能突围的地方,此时只要一缩小包围圈,抓捕杜聿明手到擒来。

但主要还是为了减少双方部队的伤亡,给杜聿明一个机会,奈何杜聿明不要这个机会。

当时正值冬季,雨雪说来就来,杜聿明部队此前已经造成了重创,物资也用的差不多了,他手下的将士温饱已经成了问题。

当时我军的侦查员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上报。谁也没想到,我军竟然下了一个命令,那就是给杜聿明的部队,送物资。

与国民党部队离得近的部队,会专门给他们做一锅大锅饭,到饭点时就派人到与国民党军队中间敲碗。这些国军士兵就会来吃饭,吃饱喝足了,他们什么也不用管,还回原部队就行。

我军这样的行为,让国民党的士兵们很感动,但是杜聿明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拍着桌子说:“耻辱!饿死也不能给共产党要饭吃。”

可他是高级将领,不缺吃不缺穿又怎么能懂基层士兵的困难呢?

1949年1月6日,见杜聿明的态度还是强硬,不肯投降,我军也等不下去了,只能对杜聿明集团发动了总攻。

杜聿明也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能投降,抵抗到底。但是底下的士兵们犹豫了,明明前几天还吃着共产党送的饭,今天就要把枪口对准他们,实在不忍。

所以,杜聿明的部队多多少少有些混乱。在经历了4天的战斗后,蒋介石突然来电,让杜聿明集中主力部队,马上突围。

杜聿明两手一摊,无奈了,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主力部队了,全部都是残部,这些人就算集合在一起,也根本突不出去。

当时,杜聿明回蒋介石:“各部混乱,无法集中力量,只能分头突围。”

到这个时候,杜聿明部基本覆灭,他自己也看的很清楚,于是就带着手下和副官,准备连夜溜走。

杜聿明被俘

而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正是杜聿明等人,在到处打听解放军的驻扎地,以便绕路行驶。

但杜聿明根本想不到,人民群众心中的正义,根本无法用金戒指这些利益来衡量。

在后方医院的解放军战士,抓到几人后,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是杜聿明等人,因为杜聿明他们换了军装,穿的是普通士兵的衣服。

其余人有说自己是司机的,有说自己是记者的,唯独杜聿明说自己是军需处长。

这就让解放军战士起了怀疑,一个军需处长这么高的档次?又是司机又是记者的,而且这军需处长和司机们,都带着冲锋枪等美式装备,这显然与他的身份不符合。

所以,这群人很是可疑,就这样解放军战士把他们带回了后方医院的办公室审问。

别看杜聿明战场经验很多,真到这个时候他还真慌。在办公室的时候,杜聿明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从兜里掏出了一个骆驼牌的香烟抽。

骆驼牌香烟在当时可不便宜,而且还是进口货。能抽上骆驼牌香烟的,大多不是一般人。

后来负责审讯解放军战士问那军需处长叫什么名字。

“高文明。”那军需处长说。

解放军战士给了他一张纸,说:“写下来。”

那军需处长很自然的从兜里掏出来了一支派克金笔,由于兜里塞得鼓囊囊的,随着派克金笔带出来的还有几包进口香烟和牛肉干。

解放军战士们,见状表面没有声张,但内心已经开始激动了,因为就从这些东西来看,这军需处长,多半是个高官。

简单审讯后,师政治部的陈主任也了解了这个高文明的情况,就对解放军战士说,把他们带到磨坊休息吧。

之后,陈主任就联系了上级领导陶勇。

“首长,我们抓到几个俘虏,十分可疑,什么也问不出来。”陈主任说。

陶勇当时觉得有些不对劲,杜聿明的部队都快要消灭完了,可杜聿明的人影还没见,那么这几个人是不是杜聿明呢?

“把他送来司令部吧,是不是杜聿明,找人一看就知道了。”

当天傍晚,陈主任派人去给那军需处长送饭,一进门发现那军需处长满头是血,手里正拿着一个石头往头上砸。

“他要自尽!快叫大夫。”陈主任赶紧制止那军需处长。给他包扎以后,找了专人看管,赶紧送去了司令部。

那么,陶勇所说的找人看是谁呢?其实就是四纵的政治委员郭化若,他与杜聿明在黄埔军校是同学,对杜聿明的长相很熟悉。

那“军需处长”一进门,虽然一直低着头,但郭化若一看,大喊:“老杜,真的是你啊,你怎么改名姓高了?”

杜聿明一句话也不想说,面色愁容。陶勇见被俘的真是杜聿明,也高兴的说:“哎呀,这闹的,原来是老熟人啊。”接着,又对门外的警卫员说:“你去灶屋,告诉他们杜聿明来了,弄六个菜,一个汤,咱们也‘接风洗尘’。”

后来,杜聿明的待遇被安排的不错,粟裕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同时还了解到了杜聿明态度不正,一心要自尽。

后来粟裕就下命令,保证待遇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杜聿明的生命安全,一定不要让他再尝试自尽了。

也是后来我军将心比心,杜聿明的态度才有所缓和,也愿意接受改造。

信息来源:《淮海战役时我奉命看管杜聿明》——苏荣

0 阅读:91

赢梯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