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政治制度演进史上的关键时期。在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将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控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垄断资源和财富分配。
名副其实的汉武帝
汉高祖通过一系列战争继承了秦帝国的遗产,但汲取了秦朝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黄老之学”为基础,实施了“无为之治”。然而,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内部皇权薄弱、诸侯权力庞大、法律不统一、思想不一致,以及外部匈奴的威胁。
在这个关键时刻,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汉武帝拥有强大的领导才能,开始解决之前留下的问题,试图找到一种介于秦制和“无为之治”之间的平衡。他希望保持中央集权,但不复制秦朝的暴政,也不坚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努力改善皇帝与民众、百官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自愿支持皇帝的统治。
为此,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削减了诸侯的权力,增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丞相的权威,扩展了皇帝的权力。他还对外进行了军事征讨,夺取了西域,拓展了疆土。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大一统”的制度,同时保持皇帝与百姓、百官和诸侯之间的平衡,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
才华横溢的董仲舒
在夏曾佑的著名作品《中国古代史》中,他详细记录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十二项具有历史开创性的大事。其中,董仲舒直接参与了两项重要事件,即“举贤良方正”和“专用儒家”。此外,他还在第八项事件“以儒求为利禄之途”和第十二项事件“造历”改制中发挥了间接作用。可以看出,董仲舒在这些关键事件中的贡献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功绩非常显著。
这其中最为精彩的便是二人在《贤良对策》中的问答:
1. 问:改朝换代改制的根据是什么?
答:王者得到天的命令,表现为各种祥瑞,这是无法由人力控制的。当人心归顺王者,如同孩子回归父母,天兆应当真实地出现。这些兆应就像《书》中所说的白鱼入王舟、火复于王屋,都是受命的标志。周公和孔子也表明,积累善行和德行的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2. 问:天象灾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灾异是国家或王者失道的警告,表现为怪异的现象。如果不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些怪异将导致更大的灾害。灾异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或王者的失道,这包括了残害善民、废弃德教、任意使用刑罚等。这些不当政策导致阴阳失衡,妖孽滋生。
3. 问:人性的善恶、性命的夭寿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人的命运由天命、性质和欲望构成。人的寿命、品性和行为不同,这是陶冶和教化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人的行为可以积善累德,也可以陷入混乱,这取决于教化和德行。因此,人性的差异和命运的不同源自于教化和德行。
4. 问:如何才能博得人心,让民众的生活和乐安宁?
答:王者应当遵循天道,强调德教而不过多使用刑罚。刑罚不应当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因为这与天道不合,古代圣王也不愿意这样做。王者的治理应当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建立德行并执行礼仪,以引导百姓,实现政治的和谐与安宁。
5. 问:皇帝如何修养德性、施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鬼神的庇护?
答:皇帝应当遵循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这是王者之道的根本。王者需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实施德教和礼仪,以便受到天的庇佑和鬼神的支持。这样的德行可以滋养四海百姓,让政治事务得以宣昭,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平。
6. 问:治理乱世时,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贤才,使用有贤能的人?
答:培养贤才的关键是设立太学,吸引明师,以培养和培养人才。在现有的人才中选取贤良方正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知识和品质可能不尽如人意。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和考试来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以确保得到英俊的人才。
7. 问:为什么治理天下之“道”恒久而不易?
答:天道是古今通用的,因为天道包含了万物的规律。圣人通过法天来建立王道,所以天道不变,王道也不会改变。《春秋》是天意的表现,是古今通用的,所以王者要遵循《春秋》的原则和理念来治理国家。
8.问:从尧舜到秦代,虽然施行的政策不一样,但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为何得到的结果不一?
答:帝王之道源自于天,天是万物的创造者,它遍覆着万物,没有差别。天创造了日月、风雨、阴阳、寒暑等一切,以和谐天下。圣人仿效天道,建立了王道,也应当如此广泛涵盖,并且不偏私,推崇德行和仁爱,确立礼仪,以引导人民。这些大道原则是不容改变的,是各个帝王治国的共通之处。
以上问答的内容涵盖领域之广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政治,从这里更能看出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器重,为他的仕途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也能看出董仲舒在思想、文化、教育和社会道德领域卓越才华。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在对策结束后,董仲舒立刻被外派担任江都国相。然而时也命也,上任不过五年便因为建议易王刘非出击匈奴而被群臣记恨,被贬为“中大夫”。董仲舒被定罪后,暂时过上了闲散的生活,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依然如故。在那个时候,位于辽东的汉祖庙和汉高祖陵园的便殿相继发生火灾。董仲舒针对这两起事件写下了一篇名为《灾异之记》的文章。他精通阴阳五行和灾异的解释,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试图将自然现象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他解释说,辽东祖庙失火象征着在国外的不法诸侯应当受到制裁,而汉高祖陵园失火则象征着在朝中的不法诸侯应当受到制裁。正当董仲舒专心写作时,他的朋友主父偃前来拜访。主父偃看到这篇文章后大为震惊,匆忙将其偷走并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非常愤怒,随后召集了一些大臣讨论此事。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并不知道这是他老师的作品,误以为是愚蠢之举,坚持要求汉武帝严厉惩罚,以儆效尤。结果,董仲舒被判了死刑。然而,汉武帝可能考虑到董仲舒年事已高,不久之后又下令特赦他,使他免于死刑。
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才华集中在思想、文化、道德方面,对于政治欠缺太多,缺乏敏锐的政治嗅觉,也不擅长团结同事,适合做老师却不适合当官。回过头来看他在政治、经济、军 事、边疆事务方面基本没有什么作为,当然也可以说有心无力,有拳拳爱国之心却无法驾驭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
另一方面,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绝不想要一群书呆子。当时公孙弘、董 仲舒、兒宽三人都同样地被外放到基层或外地去磨练,这叫“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 相,及使绝国者“。可见外放并不是针对董仲舒,令人惋惜的是,给了他机会,却缺少一些运气和实力,未能位列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