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北京四合院

晨光四合院设计说 2024-11-05 09:05:01

北京四合院其实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更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细胞”。如果把城墙比作北京的皮肤,故宫比作北京而定心脏,那么遍布全城的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肉。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和传统文化留下来的淳厚气息。

王国维在谈及古人作宫室(即住宅)时写道:

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其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为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古代四合院(四阿之屋)住宅的最主要特征--“为四栋之屋”、“各向东西南北”、“凑于中庭”;最主要优点--“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实用而美观);最主要的文化内涵--“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即四合院是古代家族制度的产物。

明清北京城有数以万计的四合院,其平面局部形式亦可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最简单的四合院为一进院落,它可以说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原型”。

一进四合院

它通常坐落在面阔5丈(约16米)、进深8丈(约25.6)左右为长方形,坐北朝南,最北端是正房三间加上左右耳房各一间(称作“三正两耳”,平均一间1丈,但正房开间要比耳房稍大),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五间,最东头一间院子的大门入口。

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周围成南北深,东西窄的狭长院落。从东南方向的大门进入,迎面便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的影壁,称“座山影壁”。向西通过一道矮垣上的小门(通常会做成圆形的“月亮门”上案四扇屏门)方可进入内院。

此外,倒座房最西边的一间往往与中央三间隔开,并有大门和对称的矮垣、屏门与内院分隔,如此就成为一处带院子的独立房间,一般来当做书房。

这就是一座最低标准的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和一些辅助建筑(耳房、矮垣、屏门等)加上四周山墙围合而成的院落单元。

二进四合院

明清时候的北京城啊,特别是内城,数量最多的要数二至三进的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呢,占地大概有 7 丈(差不多 22.4 米)宽、10 丈(大概 32 米)深。这样就能布置北房三间,还有左右耳房各两间(就是三正四耳)。

东、西厢房的南侧还能各弄一间“厢耳房”。在两座厢耳房南墙那一线砌一道隔墙,就能把整个建筑群分成内外两进的院落。南面盖倒座房七间,大门一般设在东起的第二间(还是在东南那个方位),进门正对着一座“独立影壁”。从西边转进屏门就是第一进院,这是个东西宽、南北浅的狭长院落,它和正房、厢房围起来的二进院是通过垂花门连着的。

垂花门是进内院的门,所以也叫“二门”。它是整座院落装饰的关键地方,就像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神来之笔”。主人常常花好多心思在它身上做艺术加工。内院是三丈(大概 10 米)见方的宽敞地方,正房和厢房前面都有外廊,各个房间跟垂花门之间还用曲尺形的游廊连着。

两处钻山游廊和正房的东西耳房围出了两个安静的小院,再加上矮墙、屏门隔开的倒座房东边和西边两个房间前面的小院,一座二进四合院建筑群实际上通常有一个主要的、一个次要的、四个小的,总共六处院落,空间变化特别丰富。而且全院的房间大大小小加起来有 22 间呢,居住面积能有二百多平方米。

因为是坐北朝南的布局,北房(正房)住起来最舒服,西厢房其次,东厢房和倒座房就比较差了——有句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按照居住的舒服程度,古人按照礼制把房屋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这跟封建家庭里的长幼尊卑是对应的。就像曹禺的话剧《北京人》里描述的那样:老一辈的老爷、太太住北屋,第二代的大爷、大奶奶住西屋,东屋是下房,仆人、奶妈带着小孩住;东屋最南边的一间在后檐开天窗当作厨房;南屋当客厅用。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