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反馈《哪吒2》三观不正,容易对小孩误导!

娱乐的滑翔机 2025-02-12 03:51:21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80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却因剧情引发了一场关于“三观”的争议。家长们纷纷吐槽:敖丙替哪吒替考、哪吒不分善恶捉妖,这些情节是否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替考风波:敖丙的“义气”还是“误导”?

影片中,敖丙为帮助哪吒通过天界考试,不惜冒险替考。这一情节让不少家长直呼“三观崩塌”:“替考是作弊行为,怎么能被美化?”甚至有家长表示,孩子看完电影后问:“我考试能不能也让同学帮忙?”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敖丙的替考并非简单的“作弊”,而是对友情的极致诠释。敖丙明知替考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却依然选择帮助哪吒,这种“义气”正是影片想要传递的情感内核。

捉妖争议:哪吒的“善恶观”是否模糊?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情节是哪吒捉妖。影片中,哪吒不分善恶,见妖就抓,甚至误伤了善良的妖怪。家长们质疑:“这样的行为是否在宣扬暴力?孩子会不会模仿?”

对此,导演饺子曾在采访中解释,哪吒的“捉妖”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对“正义”的误解。影片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哪吒从“盲目执行”到“独立思考”的成长过程,最终他明白了“善恶并非绝对”的道理。

价值观碰撞:家长与孩子的视角差异

家长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孩子的视角却截然不同。有小朋友表示:“哪吒一开始是有点冲动,但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还救了大家。”这种从“犯错”到“改正”的过程,正是孩子们眼中的“成长”。

事实上,《哪吒2》并非在宣扬“替考”或“暴力”,而是通过复杂的情节设计,引发观众对“是非对错”的思考。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局限性,但也都在努力突破自我,这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结语:争议背后的深层思考

《哪吒2》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教育”与“艺术”的碰撞。家长们希望影片传递明确的价值观,而创作者则希望通过复杂的情节引发观众的思考。两者并无对错,只是视角不同。

或许,我们不必急于给影片贴上“三观不正”的标签,而是应该借此机会,与孩子一起讨论影片中的情节,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对与错”。毕竟,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答案,更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0 阅读:11

娱乐的滑翔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