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扶贫,解决了区域性贫困,完成了几千年来的不可能,变于可能的事实。路依然很长,物质贫困已解决好了,精神上的贫困该如何拯救?
城里人想象乡村,是有诗意养老的好地方,早晨吸新鲜空气,种种菜、养养鸡、一杆渔钩,看着日落云散。但是从乡村里进城人,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去?回不了的老家,主要原因就是乡下的相互攀比,喝酒、送礼,蔚然成风,常情由结婚、生子、老人,发展到高考、参军、做寿、买房子等等各类理由的摆酒请客。
摆酒请客,送礼、成于不富有乡村第一大支出,每年到了冬天,年关季节,摆酒一波过一波,村头巷尾扎堆,热闹非凡,过年回家父母总是抱怨,有喝不完的酒,送不完礼钱,明意要我也要独立,多给亲朋好友送礼争面子,以后也可以回家摆一回酒,每次我都只能苦笑。
以往家乡只有娶、嫁、老人,才大摆酒宴,小孩满月也是邻居至亲送点心意便可,如今也要大场面来大摆酒宴。记得小时候摆酒,都是亲朋好友过来帮忙,其乐融融,礼金也不多。如今,刚解决温饱不久,攀比风头就显现出来了,大方阔绰、方显得自己有本事,可以出人头地。
摆酒、送礼对刚脱贫家庭来说,苦不堪言!好笑的事,有些所谓经济学家,认可这种风气,不要干预经济效益,是刺激农村消费好手段!计算一桌农村简单宴席,三瓶酒300元,两包香烟60元,饮料30元,十五道菜平均35元一道菜,加工费每桌85元,合计1000元一桌,每人送礼平均数200元,主家表面是挣到1000元,还有一堆剩余浪费的食材,等待更多的是还不完礼!
有些地方的乡村人家三年,谁家不摆酒,谁家就吃亏,想方设法通过摆酒收回成本,在恶性循环中变成规律了。一些地方政府整治过摆酒风气,村镇干部都是乡里乡亲,风头一过,睁只眼闭只眼,又大张旗鼓摆酒,给乡亲们带来负担与焦虑。
要止住这种风气,是不可能的,因为几千年来乡的村人家,一直致使以这种重要方式,联系彼此,沟通交际。行政引导是带动有效的,从村镇干部与亲属、党员与亲属除送娶、嫁、老人礼外,一律不参与任何的摆酒,自家摆酒席也是简单的,跟珠三角乡镇样,象征性收点礼金。而乡村人家最怕是面子,当有亲朋不来送礼,摆酒不收自己的礼金时,再摆酒收礼金,好强的面子没了,风气也跟城市样会逐步减少消失。
推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是整体社会变革的基础。现已解决了物质贫困,更为艰巨精神上的贫困该如何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