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困惑?
小时候你也是数一数二,成绩总能轻松搞定。
但进入初高中后,你突然发现,那些曾经觉得“天生聪明”的人,到了更严苛的环境下,都变得不那么突出。
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再是那种毫不费力就能拿高分的“学霸”了,反而成了那种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突破的“追赶者”。
可是,从“学霸”到“学渣”的转变,是偶然的吗?
还是有什么我们忽视的深层原因?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想带你一起剖析这个变化的原因,看看为什么有些从小学开始就是尖子生的人,在初高中阶段反而掉队了。
说实话,成绩下降的原因,很多时候并非是因为“学习能力”下降,而是因为心理上的崩塌。
小学的环境相对宽松,尤其是在公立学校里,学习压力小,考试难度也不大,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去休息,成绩的好坏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压力。
那时的我,成绩好得几乎不用怎么努力,成绩表上一个个高分,父母的夸奖,老师的表扬,让我觉得学霸这个标签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初中一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学习内容开始变得更加复杂,考试的频率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应试压力越来越大。那时的我,信心十足,以为自己在学习上已经没有什么难题可以阻挡我了。
然而,真正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到了重点高中,我突然发现,原来曾经轻松应对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简单。
刚开学的时候,我满心期待,觉得自己一定能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但第一场模拟考试的成绩让我直接傻眼——全年级300多名!我甚至怀疑是不是选错了考试科目,怎么可能只有300多名呢?
回头看,班里的小聪(他可是公认的学霸)比我高出了60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脸上被狠狠甩了一巴掌,心态直接崩塌。于是,我开始进入“假装不在乎”的状态,装作很淡定,成绩单拿在手里却不敢看,心里默默盘算着:“也许我真的是不适合做学霸。”
接下来的日子,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就把它当成“别人家的事”,脸上硬撑着不在乎的笑容,但每次看到小聪稳稳占据前五名时,心里的自卑感就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冲击过来。
每次期中期末,和我的朋友们开玩笑说:“你做模拟题了吗?”
大家都很严肃,而我内心却开始有些动摇。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迷失,想着“学霸真的很累”,有时宁愿去玩手机,刷刷社交媒体,甚至就这么发呆,反正这样能让自己暂时放松。
那种心态崩塌的感觉,谁能懂?
初中的课程虽然难度有所提升,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普及教育的框架下运行。
真正的差距,出现在高中,尤其是理科课程的难度提升。你能感觉到,那不仅仅是从1到2的提升,而是从10到100,甚至更多的“指数级增长”。
我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解这个方程”。
当我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几乎能想到小学时候做这类题目时的轻松,10秒钟就能解出来。但到了高中,那个方程让我瞪大了眼睛,盯着它看了整整十分钟,整个人的思维一片空白。
曾经那么简单的题目,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难了?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数学给“困住”了,心里不禁开始想:“数学这门学科,是不是根本没有尽头?”
我终于明白,高中的数学不再是“加法”,它简直是进入了“魔法世界”!
高中的物理,特别是力学部分,简直让人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某个迷宫。试卷上一堆堆公式和实验数据,一眼看过去头大。
以前的物理,靠简单的推理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在,题目抛过来的却是复杂的公式和难度巨大的题目,试图告诉你:
“你的脑袋并没有想象中的聪明”。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物理的无情”。
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尤其是公立学校,重在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应试技巧。
但到了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课程体系,逐渐转向了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不仅仅是背诵课文、记住公式的问题,而是需要灵活的思维和更高阶的逻辑能力。
那些曾经靠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高中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考验,如何面对更复杂的学科内容,如何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如何在压力中找到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那么,如何突破瓶颈,重拾学霸之路?
高中的挑战,的确让人感到不小的压力,但它并不是通向学霸之路的尽头。
真正的关键,不是你有没有天赋,而是你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当你突破了心理上的障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会发现,自己依然能够走上学霸的路。
感觉孩子在情绪心理上 变化不大 老师前两天才列举几条"罪状" 懒 不肯发力 生怕累着自己 健忘 学校收费从周一忘到周四 舍不得交作业 老师只能盯着他 追逐学校宠物鸭 掉到水里 所幸成绩稳定 我也希望戒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