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青海同宝山的故事:从一块不起眼的帐篷布说起

飞虎天涯边 2024-08-24 03:21:01

视频制作:党成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赵晶 党成恩 报道)同宝山,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221厂)西南侧,是基地安全防护的天然屏障,也是海拔最高的驻防阵地,更是挺起民族脊梁的一处红色文化高地。

摄影:党成恩

  “只有数千名解放军指战员驻守的同宝山,用青春温暖了同宝山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关于同宝山的这段历史,要从一块不起眼的帐篷布讲起。

  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这样一块不起眼的帐篷布,它近2米长,大约有0.5米宽。那么,这样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帐篷布,它到底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份手写的捐赠说明娓娓道来:这是1965年冬,同宝山施工结束后,坏了的一块帐篷布,我用它捆被褥,一直使用至1983年转业。因看见它就会想起全连官兵奋战同宝山的场景,所以一直舍不得扔掉,珍藏至今。经与祖孙共商,支持‘两弹一星’事业的传播,特呈馆需。

蒋启武老人的手写捐赠说明。图由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提供

  “这件文物由蒋启武老人捐赠,他是曾参与同宝山筑路的一名老兵。”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可以讲出每一件展藏文物背后的故事。“2022年,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蒋启武老人,说明去意后,他将收藏了50多年的帐篷布捐赠给了纪念馆,还给我们讲了20世纪60年代他们在同宝山的筑路故事。”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当时为了保卫核基地的安全,中央军委决定在基地制高点的同宝山建立高炮、雷达、探照灯站。同宝山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山陡路滑,可想而知,在同宝山上修筑工事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特种工程兵8342部队103团10连。

蒋启武老人捐赠的帐篷布。图片由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提供

  寒冬季节,同宝山上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到处是冰冻层,山路难行,汽车上不去,战士们只能背着100多斤的帐篷一步步往上爬,夜里12点才到达山顶。战士们顾不上身体的疲乏,连夜搭起了帐篷。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安营扎寨谈何容易?战士们先铲掉一米多厚的积雪,再铲掉40多公分的冻土,把帐篷四角牢牢固定在最下面的永冻层上。冰天雪地里,寒风呼啸,战士们扛起面袋和米袋将帐篷四周围起来,防止夜里大风把帐篷吹跑,然后把毛毡铺在帐篷里面,战士们一个挨着一个挤在一起。大家的眉毛和睫毛上结了冰霜,衣服上到处都是冰碴,连毛毡和帐篷都冻得硬邦邦的,粘连在地上。就这样,战士们在帐篷里度过了一夜又一夜。

  在同宝山,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

  “2023年,我们海北州委党史研究室牵头整合各方力量,全面收集整理了有关原221基地驻防部队及同宝山空军旧址的口述史、回忆录等资料,出版《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原221基地驻防部队及同宝山空军遗址口述史》一书。”海北州委政研室主任孔庆政全程负责参与了此项工作,“为了唤醒那段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2024年,我们再度收集整理红色资源,整理出版《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原221基地驻防部队及同宝山空军遗址口述实录》第二辑。通过具体的人、事、物,以文述史,以书证史,再度聚焦、还原、重温‘云上营盘’驻守官兵的感人事迹,不断丰富海北红色教育和旅游文化的内涵。”  

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赵晶 摄

  海北州围绕打造海北精神高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牵引,深入挖掘同宝山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打造“看青海湖全景——唯有同宝山”品牌,推进同宝山生态旅游国防教育、红色革命研学基地建设,深度挖掘兰空地空导弹守卫部队旧址16个,打造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31处,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到同宝山接受红色教育,成功举办“行走同宝山”登山大会等重大体育文化活动,使之不断成为集红色教育、生态研学、山地运动、露营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打卡地,奏响了“铸魂育人”的时代主旋律。

  对于这项文史资料收集出版工作,孔庆政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表示,今后,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党史研究室将继续深入挖掘同宝山红色资源,通过回忆往事、口述历史等方式,抢救性采集、整理老前辈口述档案资料,进一步挖掘采访老战士珍藏在心中的难忘记忆,记录蕴藏在他们身后的感人故事,搜集具有价值的海北红色文化史料,让尘封的历史重新绽放红色光芒,用红色档案讲好海北革命故事,以红色文化筑牢思想根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传承。

编辑:易娜

来源:青海新闻网

0 阅读:0

飞虎天涯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