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雁存珍:张葱玉先生重要手稿及收藏

沐清扬说史 2024-09-17 03:19:13

在中国嘉德香港2024秋季拍卖中,中国书画部分将隆重呈现「木雁存珍:张葱玉先生重要手稿及收藏」特别专题。张珩(1915-1963),字葱玉,别署希逸,湖州南浔镇人。为著名的古书画鉴定专家。

张珩先生

本季我们幸得张氏后人信任,得以呈现《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原稿,其著述《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以其毕生所见,收录两晋隋唐以来的书画作品2200多件。为其鉴赏、研究中国书画的理论思想。此手稿皇皇6000余页,全由小楷写就,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重要性的珍贵历史文献。

此外,我们亦将呈现一件同为张珩先生旧藏的《百牛图》卷,刊载于1978年的《文物》杂志,体现出南宋绘画所追求的大雅至简的诗意审美情趣,

张珩 1915-1963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手稿

手稿(总计6100页), 水墨纸本

ZHANG HENG

Manuscript of Notes on the Authentic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Muyan Studio

Manuscript( 6100 pages); ink on paper

尺寸不一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为张珩先生所做的书画札记,收录有两晋隋唐以来的书画作品2200多件。所收作品是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传世书画作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为张葱玉先生一生之力作,凝聚了其毕生鉴赏、研究中国书画的理论思想。

张葱玉以他深厚的学识,在1934和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47年,其所藏历代名画精品由郑振铎先生编为《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及《文物》、《考古》两期刊的编委。居京寓南锣鼓巷,启功、王世襄、谢稚柳、徐邦达、杨仁凯等经常过访请教。1962年率文化部书画鉴定小组,巡回鉴定书画近10万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葱玉对国家文物留存状况所做的普查整理、对古书画鉴定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贡献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于1960年元旦始,于公务之暇秉笔著述的近200余万言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葱玉先生几乎夜夜伏案写作。他按照完整的体例,先列目录,再逐项介绍,包括尺寸、内容、印鉴、历代庋藏及著录等等,一一详细记录下来。

整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手稿,历经重重劫难至今完好保存。皇皇6000余页,全由毛笔小楷写就。当我们阅读这一页页工整且几无涂改的手迹,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这位鉴定大家于灰暗的灯光下,虽重病在身,仍夜夜伏案埋首,笔耕不辍的身影。

此份手稿,总计6100页,至今维持着张氏家族保存的原包装,按照法书一(上)、法书一(下)、法书二、法书三、法书四,与绘画一、绘画二、绘画三、绘画四(上、下)组成。内容丰富、完整、翔实,是张珩先生留给中国绘画史的一笔宝贵财富。此中凝聚的,是令人惊叹的天赋,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及披肝沥胆的恒心,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重要性的珍贵历史文献。

张珩先生(1915-1963)是一位公认的、贡献卓著的书画鉴定家、收藏家。

张珩早年立志完成一部书画经眼录。过程时断时续,直到1960年始定名为《木雁传真》。这是他一生赏画鉴真的总汇。可惜编撰未及其半,张珩遽然谢世。

数十年来,这部手稿让不少有识之士寄怀。如今神龙现身,历60年纸墨如新,令人不胜欣喜。瞻仰手泽,见小楷取法米赵,横格竖写清朗悦目、偶有批注修订,是知为张珩手誊的清稿本。先生书法自成一体,向来为人珍视。更何况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书画著录。昔年,先生撰书时有言「即使成书、其为用何如,亦未可必。其成败利钝,固未能逆料也」。是知有经传后世、留待来者之意。谨陈管见,以质正于硕学方家。

——引自《摹形傳神金針在、一生行藏付何人——淺談張珩先生《木雁傳真》手稿》

全文请阅读今日推送

《摹形传神金针在、一生行藏付何人——浅谈张珩先生《木雁传真》手稿》

部分内容赏析

百牛图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戴嵩(传) 唐代

百牛图

手卷 水墨绢本

28.5×207 cm. 约5.3 平尺

鉴藏印:麐(半印残)、鉴藏(半印残)、特健药、第一希有、頵公心赏、身世沧桑

签条:唐戴嵩百牛图。頵翁秘籍姚朋图题签。钤印:朋

出版:《文物》月刊,文物出版社,1978年5月版

展览:全国征集文物汇报展览,北京,1978年5月1日

说明:1. 此作直接得自张珩后人。据《文物》月刊1978年5月号介绍,此画卷1960年在青岛发现。经书画鉴定家张珩所藏。「画卷的构图、造型和笔墨所呈现的时代气息,绢底的质地色泽,都断非唐代面貌,却明显的具有南宋绘画的特征。」此卷于动荡时期曾被抄没,后退回张氏家族,珍护至今。

2.此卷仍保存清代装裱(《文物》所载文章,认为是清初装裱),曾经昆明鉴藏家萧绍庭收藏,萧绍庭名应椿,举人。父萧质斋培元,咸丰壬子进士,授编修,官山东按察使,因家济南,居蕃安巷。绍庭官道尹,兼以盐务起家。其紫藤花馆所藏书画多宋元名迹,碑帖亦有精品。

3.此作得姚朋图题签。姚朋图,字柳屏,一字柳坪,号古凤,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光绪辛卯(1891)举人,官山东邹县知县,宦官居济南。姚朋图性旷达,雅好鉴藏金石,尤喜碑刻,碑版收藏之富、考鉴之精,时称「济垣士林,无出其右」。

ATTRIBUTED TO DAI SONG

WATER BUFFALO BY THE RIVERBANK

Hanging scaroll; ink on silk

出版物书影

南宋佚名《百牛图》卷,为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先生旧藏。包首题签:「唐戴嵩百牛图。頵翁秘籍。姚朋图题签。」「頵翁」即萧应椿(1856-1922),字绍庭,号頵公,后改名大庸。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戊戌变法后,锐意讲求经济之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经济特科得二等,始入仕途。清亡后不仕,1918年于济南与人合作成立山东工商银行。萧应椿工诗书,好鉴藏,曾选所藏宋元以来名迹为《清群簃书画录》,惜草创未就。此图中「清群簃」「身世沧桑」「頵公心赏」等印章即为其鉴藏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赵孟俯《竹石图》轴,亦为萧应椿旧藏。姚朋图,江苏太仓人,光绪十六年(1891)举人,官至山东邹县知县,宦居济南,好金石,尤擅碑板,书法尤为世人所重。萧应椿、姚朋图二人均长居山东,与张珩先生60年代在青岛发现此卷的经历相合。

作品局部

此图群牛及景致皆逸笔写就,不求工细,群牛以没骨法信手挥写,淡墨染出形态,再以细笔和稍浓的墨色扫出牛毛,然神态各异,形神毕至而妙趣横生。即使是中景隐于水中之牛,虽只以淡墨染出脊背头颅,亦活灵活现,不显草率。背景以留白的方式以及淡墨和极淡墨的墨色变化表现隐于烟岚中的草木坡石,营造出水气氤氲,淋漓润泽的江南水岸景致。阔笔湿墨点写远景树木,更添朦胧的美感。全卷笔墨潇洒淋漓,一气呵成,而气势沉稳,不见浮躁。画家的构图充分利用手卷的优势,精心排布,将群牛分为几组,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牛群在画面中或静或动,或聚或散,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难能可贵的是,画家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群牛,加之烟岚中若隐若现的远景,在狭长的手卷幅面中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作品局部

全卷虽笔墨简略,却不忽略细节。画面后段,两头抵角相斗的水牛尾巴都夹在后腿之间,严谨地描绘了现实中二牛相争的状态,没有犯「戴嵩画牛」的错误。除此之外,仔细观看,还会发现牛群中间有两头白色水牛。

白牛自古被赋予神圣的寓意,常与祭祀和宗教相关。东晋王嘉《拾遗记•昆吾山》记:「至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除此之外,在诸多佛教经典中,亦有白牛的身影,象征美好纯洁的本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中的火宅喻,讲述了一位富有的长者运用智慧,劝导子女离开失火的大宅院的故事。其中提到长者赐予每个子女一辆大车,「驾以白牛」,其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白牛在这个故事里代表了没有瑕疵的大智慧和纯净的德行。

作品局部

总体观之,张珩先生旧藏南宋佚名《百牛图》卷,体现出南宋绘画所追求的大雅至简的诗意审美情趣,绘画风格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旧传江参所作《百牛图》卷,颇为相近,是一幅南宋时期十分珍贵的描绘江南地区水牛群像的长卷作品。

(节自《形势百状 奔鸣起卧——南宋佚名百牛图卷》

文/邢晋)

(傳)江參《百牛圖》

0 阅读:0

沐清扬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