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2年,刘思齐改嫁杨茂之,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意外,她是毛泽东的儿媳,是毛岸英的妻子,她怎么能再嫁?
55年后,她又带着全家赴朝鲜,为前夫毛岸英祭奠,刘思齐道地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波折?
刘思齐,的童年并不快乐,甚至充满了磨难,父亲刘谦初是中共早期党员,母亲张文秋,也是革命者。
六岁时,刘思齐就已经尝到了,什么是“家破人亡”。
父亲被国民党杀害,母亲张文秋带着她四处辗转,躲避追捕,战争和动荡,让她小小年纪就明白,生活从来不是安稳的。
1940年,刘思齐跟随母亲到了延安。
她才十几岁,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营养不良,看起来瘦小单薄。
那时候,延安是革命者的“大本营”,可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刘思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聪明,勤奋,很快被延安保育院,和延安女子大学的老师们喜爱。
只是心里一直有个阴影,父亲的死,让她对国民党充满仇恨,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不确定。
在延安,刘思齐认识了毛岸英。
毛岸英,毛主席的儿子,可他身上,却没有什么“官二代”的骄纵。
经历过很多磨难,甚至比刘思齐还要复杂,小时候,他的母亲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他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敌人关押过。
后来被送到苏联,进入少年共产国际学校读书,又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战火的洗礼,让毛岸英多了一种稳重的气质,也让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更加成熟。
两人在延安相遇,刘思齐年仅16岁,毛岸英21岁,毛岸英比刘思齐年长,却并不高高在上。
常常陪她说话,教她英语,讲苏联的故事,还给她读书。
毛岸英的温柔和幽默,让刘思齐感到安心。
那时候的延安,没有太多娱乐,两人的关系,就在这点滴中逐渐升温。
有人说,毛岸英看重的,是刘思齐的坚强和懂事;而刘思齐依赖的,是毛岸英的成熟与稳重。
这段感情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1949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的第15天,刘思齐和毛岸英在北京结婚。
婚礼很简单,没有铺张,却特别温暖,毛主席也参加了婚礼,还开玩笑说:“岸英结婚了,我这就算是正式有儿媳妇了。”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婚后,刘思齐和毛岸英的感情很好,住在一起,日子过得平淡却幸福。
毛岸英很爱刘思齐,经常在外出开会或学习时,给她带一些小礼物,也常带着刘思齐,去毛主席那里吃饭。
毛主席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觉得她朴实大方。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说自己不能待在家里,得上战场。
告诉刘思齐:“我是毛主席的儿子,我得为国家做点事。”刘思齐不想他走,可也知道劝不住。
临行前,毛岸英抱着她,说:“等我回来。”
可他没有回来,1950年11月,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当时正在志愿军总部工作,因美军轰炸不幸遇难,年仅28岁。
消息传回国内,刘思齐崩溃了,哭了很久,甚至生了一场大病。
毛主席听说后,特意让人带话安慰她:“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你还年轻,生活还得继续。”
可这话对刘思齐来说,并不容易,毛岸英是她的初恋,是她的全部,丈夫的死,让她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
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一直留在毛家,既是毛的儿媳,又是毛岸英的遗孀。
这个身份,让她在那段特殊的年代,变得格外“显眼”。
刘思齐没有享受什么特殊待遇,过得很低调,有时候会帮忙照顾毛岸青,也就是毛岸英的弟弟,也会在家中做些简单的家务,可她的内心,却始终被痛苦笼罩。
她并不是没有再婚的机会。
在毛岸英去世后的那些年,有不少人向她表达过好感,可她都拒绝了。
在她的观念里,自己是毛岸英的妻子,再去爱别人,似乎是一种“背叛”。
直到十几年后,杨茂之的出现,才慢慢改变了她的想法。
杨茂之是空军的一名军官,比刘思齐小两岁,性格开朗,做事稳重,说话带点幽默。
两人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认识。
刚开始,刘思齐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这个人挺随和。
可杨茂之却对刘思齐很有好感,知道刘思齐的过去,也知道她的身份,却没有觉得压力大,更主动接近她。
杨茂之用真诚打动了刘思齐,没有多问她的过去,也从不主动提毛岸英的事,只是默默陪着她,关心她,分担一些生活琐事。
慢慢地,刘思齐开始接受,杨茂之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和他在一起,自己能感到一丝轻松。
1962年,刘思齐和杨茂之结婚,婚礼很简单,就像和毛岸英当年的婚礼一样,低调却温暖,毛主席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他心里明白,刘思齐需要一个新的人生。
婚后,刘思齐和杨茂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们有了四个孩子,为了纪念毛岸英,夫妻俩决定把大儿子取名为“杨小英”。
这个名字,是对毛岸英的怀念,也是刘思齐的一种情感寄托。
杨茂之对刘思齐很好,理解她的过去,也尊重她的选择,在他看来,刘思齐是个值得珍惜的女人,而她的过去,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可也明白,刘思齐心里,始终有个地方属于毛岸英,这段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2006年,刘思齐做了一个决定,要去朝鲜再次祭奠毛岸英。
毛岸英去世已经半个多世纪,她无数次在心里祭奠,也在国内以各种方式纪念他的牺牲。
这一次,她想亲自去到朝鲜,去到毛岸英牺牲的地方,和他“面对面”说说话。
刘思齐没有一个人去,带上了全家,包括丈夫杨茂之和几个孩子,她觉得,毛岸英不是她一个人的前夫,他的牺牲和这段历史,应该让家人了解。
或许这是她对过去的一种交代,也是一种感情的释放。
去朝鲜的路程不算近,刘思齐精神状态很好,一路上都很安静,不多说话,只是偶尔跟孩子们聊一些毛岸英的事情。
她告诉他们:“如果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今天的生活可能不会是这个样子,岸英是为国家牺牲的,你们应该记住他。”
到了朝鲜,直接前往毛岸英的墓地。
那地方很安静,墓碑上刻着毛岸英的名字,周围是高大的松树,风吹过的时候,显得特别肃穆。
刘思齐走到墓前,整个人有些颤抖,低头看着墓碑,久久没有说话。
跪了下来,伸手摸着墓碑上的字,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哽咽着开口:“岸英,我来看你了,我带着我们的家人来看你了。”
一边哭一边说着,像是在和毛岸英,倾诉这些年的种种,告诉他,自己过得还好,孩子们都长大了,也都很优秀。
她说:“你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
孩子们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背影,他们是第一次来朝鲜,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母亲心里对毛岸英的深情。
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生死。
墓前,刘思齐待了很久,把自己随身佩戴的一条手链摘下来,放在了墓碑前。
她说:“岸英,这是送给你的”,擦了擦眼泪,又对着墓碑轻声说:“我会再来的。”随后,起身,深深鞠了一躬。
这次朝鲜之行,刘思齐把那些年压在心里的思念和痛苦,都倾诉了出来。
从朝鲜回来后,刘思齐的生活,似乎变得更加平静了。
不再频繁提起毛岸英,每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毛岸英的生日,或者抗美援朝纪念日,都会拿出毛岸英的照片,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上一会儿。
晚年的刘思齐,依旧保持低调的生活作风,从不张扬,也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访。
她更喜欢待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孙辈。
有时候,家里来了朋友或者亲戚,她会聊起毛岸英的故事,更多时候,选择把那些记忆留在心里。
对于孩子们,刘思齐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二是要懂得感恩。
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这些话,孩子们听在心里,记得很深。
杨茂之对她的关心从未改变,他们结婚几十年,从未有过大矛盾。
刘思齐的身体还算健康,年纪大了,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们常劝她多休息,她总是笑着说:“我还没老呢。”
她心里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并不害怕,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很完整了。
2022年,刘思齐因病去世。
她的离世,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刘思齐的一生,经历过苦难,也承载了很多情感。
毛岸英的妻子、杨茂之的伴侣,这两个身份看似矛盾,却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在她的遗物中,有一张毛岸英的照片,那是她珍视的东西之一。
还有一封写给孩子们的信,信中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一句话:“你们要记得,和平是宝贵的东西。”
刘思齐的故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她的经历却让人动容。
她的一生,是爱与责任的交织,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毛岸英的纪念,也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