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高呼“活下去”!总裁郁亮为中国企业留下四条“过冬法则”

O2O商学院 2018-09-30 21:36:55

“活下去”!

这几天,低调的万科火了。原因竟然是在万科秋季例会,会场墙上打满了标语,所有的标语都只有三个字“活下去”。

谁也没想到,作为中国最优秀房企的万科,竟然会以极其张扬的方式,喊出这句口号。

万科并非哗众取宠,“活下去”这个口号,是由总裁郁亮在万科南方区域9月月度例会上提出:“我们所有行为都“收敛聚焦”到保证万科活下去。”

郁亮表示,2012年万科就判断房地产行业将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但当时这只是一种预测,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真正的转折,而今天,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

关于房地产市场是否如郁亮认为进入了“转折期”,但是商业环境变幻莫测,企业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在万科南方区域9月月度例会上,除了提出“活下去”的目标,郁亮更是分享了万科准备“过冬”的四大法则,值得中国所有企业借鉴。

现金为王

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看来,万科的胆子很小。从2012年开始,万科就看衰房地产,郁亮喊出地产已经进入白银时代的口号,准备了大量的现金打算收购破产的中小房企。

2014年时,万科是行业第一,但是由于看衰地产,万科准备大量现金过冬;相比之下,碧桂园和恒大却大肆举债加杠杆。令万科没料到的是,2016年中国掀起一波地产大牛市,万科掉到了第三名,碧桂园和恒大弯道超车,但是万科依然坚定地执行降杠杆的战略。

郁亮在例会现场表示,虽然房地产行业仍然有发展前景,但是万科做的事情必须要改变。在面对不确定的“寒冬”什么时候到来时,万科能做的只有四个字:“收敛”和“聚焦”,这是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方法。只有收敛和聚焦,才能应对正在发生的转折;没有收敛和聚焦,就很容易在转折点中被淘汰。

郁亮承认,这么做有可能会失去机会、错判形势,但这是万科的选择。

“活下去”已经成为万科最底线的战略,是未来三年“收敛”和“聚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战略指导之下,郁亮紧接着提出“6300亿回款”的目标。这个目标到底有多重要?郁亮表示6300亿的回款目标是所有业务的起点、基础和保障,如果6300亿回款目标没有达成,万科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停,因为这说明万科没有任何资格和能力做下去。

对于所有企业而言,“现金为王”是企业的至高战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面临行业寒冬、环境剧变之时,充沛的现金储备不仅是过冬的粮草,能够帮助企业抵御寒冬,更是进击的弹药,能够保障企业在行业低谷收购到优质的低价资产。

聚焦主业,收敛辅业

“现金为王”是达成“活下去”目标的重要战略,反应到业务层面,保证“现金为王”则需要聚焦主营业务,收敛辅助业务。

对万科而言,主营业务是开发业务,提出“6300亿回款”的目标,业正是聚焦主营业务的彰显。

在战略检讨,提出“活下去”的目标之后,郁亮紧接着就要求对万科开发业务进行梳理,这是因为对万科集团来说,关注的几项基本工作主要是新业务发展、现金流、实现股东回报的有序增长,500强地位的提高,而这些都依赖于开发业务,所以对开发业务的梳理是必要的。

郁亮认为,当行业转折到来的时候,万科需要开发业务来拉长有序増长的时间,来换得新业务发展的空间,来实现开发业务本质的调整。

在收敛辅业上,郁亮提出了五个原则:

(1)投入和产出必须匹配,严重不匹配的项目必须调整

有些业务可以长期投入,但是如果长期投入后没钱回来、没有产出,这样会拖累整个公司,所以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业务,必须要调整。

(2)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的业务必须要调整

滴滴的小概率事件却让公司命悬一线。每个企业都可以问一下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风险?

在万科涉及到的辅业里,比如教育的性侵问题、养老的责任事故、在建工地的重大安全事故等等,一旦发生,相关业务只有关门。所以郁亮认为必须要对大规模、小概率、高凤险事件保持敏感、确保可控。

(3)做了三年还没做成的业务不要再做

(4)做了3年仍然靠企业内部资源内生增长的业务,也不要做了

(5)出于奖金导向建立的能力中心,可以公司化运作,但不算业务。出于组织效率、优化编制考虑而成立的公司,也不算是业务。

组织重建

公司僵化一定是从组织固化开始,因此一个企业如果需要面对行业转折、激发活力,一定是从组织变革开始。近期腾讯集团调整事业群组织架构,也是这个逻辑。

郁亮在万科集团组织重建的次序是“先业务后管理、先一线后总部”。在组织重建中,强调服务于战略、服务于业务梳理,要明确每个组织的工作原则和具体的工作指引,并且要搭建比例优美、和谐,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最终目的是使得更多人获得复合増长机会,组织更加扁平。

万科的组织结构调整遵循着以下三大原则:

(1)组织重建需要支持战略的实现,支持业务梳理落地。

(2)组织重建过程中,要明确各个组织的工作原则,以工作原则作为大家的基本工作要求和工作方向的判断标准。

(3)关注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总部必须保证头小身子大,各个业务单位要根据业务的自身情况设计好结构比例,包括薪资、职级等方面。确定比例后,不能出现随员工晋升和流动而改变了结构比例的情况。

事人匹配

通常人事工作中是人在前事在后,但是在组织重建过程中必须把事情放在人的前面,因事设岗、因岗配人,没有这个事就不要配这个人。战略决定做什么事,做什么事决定要什么人。

在事人匹配上,郁亮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1)组织调整过程中,一定会有人受损、有人受益,我们强调要让更多的奋斗者受益。谁来受损?——层级越高的合伙人越需要承担兜底责任。

在万科这次薪酬结构的调整中,万科也从集团合伙人的工资中拿一部分出来,激励奋斗者,就是有人受损、有人受益。对于新进入的城市和项目多的城市如果需要补充人,可以在区域内调剂,给在职的员工转岗机会,进而维持最低的招生量。与此同时,业务梳理过程中势必有人会离开,转编过程中要考虑清楚人员的问题,领导要做好兜底准备,通过管理层的受损来换取更多人受益,来推动业务发展走下去。

(2)事人匹配过程中,必须保持统一起跑线,不管是博士、本科还是大专,只按能力和业绩定岗定薪。

郁亮讲,万科非常像农民,特别怕亏待别人,外面招进来的人的薪酬比一直在万科的还高,一再发生以市场薪酬水平为理由的内部调薪申请,这是不合理的。此外在人员调动过程中,发生的新调入人员与原有人员的薪酬差异的问题,也要求通过根据能力、业绩、岗住定薪来解决。以后换岗必须换薪,同一起跑线,一年一起立。

当坚持这样做的时候,就能够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对于企业而言,最可怕的是结构混乱、队伍庞大,动作分散,目标不聚焦,这样的公司一定会出大问题。

虽然这是郁亮对万科内部的一次训诫,但提出的“过冬法则”却适用于中国所有企业,值得所有企业家警醒与反思。

可以预见,一旦冬天真的来临,如万科般深挖坑广积粮的企业不仅可以顺利存活,更能够利用寒冬消灭竞争对手,巨头会在冬天成为寡头。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应学会“把萧条作为再发展的飞跃台”。

0 阅读:14

O2O商学院

简介:O2O移动全媒体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