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心悟
作者/张鹳一
本文摘自《张鹳一医案医话集》(2005)
作者介绍:张鹳一(1919-2000),男,名思中,字贯一,河南省遂平县人。河南省名老中医,20岁自学伤寒论,后拜师罗逸仙,五年后返回故里,随张道明学医并开设赞化堂诊所,建国后在温县等地行医,52年拜承淡安为师,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690部队针灸教员,江苏泗洪县卫校教师、教研室主任等,著有《腧穴证治贯珠十二阵》《针灸实践二十年》《老鹳医谭》等书。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而我说,用然后更知不足,惟有不足,然后才能足。如不知而又不学,不懂装懂;或抱守成规,不求创新,碌碌终日以医疗为营业,则难免流于庸医。
夏应堂说:“欲人美之,必先自美;欲人信之,必先自信”。诚哉斯言!花寄风而传香,言凭行以论价,故行当防物议,动常畏人言。
惟有忘我,才能无私;惟有忘物,才能无欲。无私无欲,才能无忧无虑。消除了纷然杂念,才有真正的轻松愉快和充沛的体力智慧。这就是《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真义。
喜欢夸耀自己的人,经不起挫折;喜欢受表扬的人,经不起批评。这种人外似刚强,实际上很脆弱。如不能改变,则终将沉溺于患得患失中,难以超脱个人主义的小圈子。
肉到臭时,蝇蛆猬集;果到坏时,虫蚁依附。人不自觉,然后侮辱加;行不自美,然后小人和。
一切忧患,多自招之,为何不反躬自省,克己慎行,而反处处怨天尤人呢?
惟有把自己看得很渺小的人,才不会骄傲;惟有把知识学问看得博大的人,才能够虚心。
门诊工作,越是复杂,越要有程序;越是紧张,心越要沉静。这样才能在工作中细心全面,又能够抓住重点。对复杂的处之要精细,对一般的处之要简捷。但精细不等于繁琐;简捷不等于草率。
对病人要悯,对疾病要狠,对诊断要准,对治疗要稳。
当弈棋将胜之时,未必能保证不败;当治病感到束手无策时,也未必没有希望。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克服骄气、暮气和躁气,从正面、侧面和反面,细心地反复观察、研究,终将会寻出一条柳暗花明的路径。
勿因病小而大意,勿因病大而畏惧。
真实学问,皆从实践中来。文字记述,只是描绘客观现实的代表符号。学者从这些符号中获取的知识,还要验证到实践中去。理论经过实践,从实践中再加以提高和丰富,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大自然中一切,皆是现实活书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反复研究,认真总结和思考,最终形成新的见解或理论。
我的学习秘诀是三个“心”,即恒心、专心、虚心。
首先是恒心,即今日如此学,明日如此学,月月如此学,年年如此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管千难万苦,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不懈地学。反对的是朝热暮凉,今是明非。
二是专心,就是看一本书或学一门技术,必须达到学深学透,练精练熟,方可转看他书或转学另一技术。反对的是,今天学这,明天看那,走马观花,百无一成。
三是虚心,虚心是使人进步的基础。别人有一技一艺之长者,即当虚心学习之,勺水渐积成沧海。反对的是自满自足,或自以为是。凡骄傲者,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大学》云:“静而能安,安而能虑,虑而能得”。人的智慧如明镜清水一般,愈冷静,愈能照鉴万物。如果智慧随心猿意马而乱驰,如何能静下心来,研究思考问题?
为医者,尤须守静持智,临证时自能洞彻隐微,明察病兆,阴阳虚实,随机而发。若心慌手乱,不但识病不清,用药亦无法度,又如何能治愈疾病?
智欲圆而行欲方。智不圆不足以应万事万物之变;行不方则无术以守义节而遵法度。故古来以圆智而胜敌,以忠义而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