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咱们墓葬的称呼随着死者身份地位的升高而有所不同。
像我等平民挂了,地下挖个坑,埋好,上面堆个土堆,这叫坟。
古代高而大的坟,埋葬有一定地位的人,如贵族、官员等,比普通的坟更为宏大。封土堆、神道、石像生等都有,则称为冢。像传说中曹操所设的 “七十二疑冢”,王昭君的 “青冢”等等。
再往帝王专用的墓葬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最为奢华,包括地宫、神道、石像生、享殿、配殿、陵门、围墙等众多建筑和设施,占地面积广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而成的称之为陵。 像我们熟知的大明十三陵,大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可有句话说的好,管你生前地位多么尊崇,死后都化成一抔黄土,随着王朝的更迭衰败,恐怕他们的地下世界,会首先被歹人惦记上,遭遇大劫。
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皇帝皇后大体埋在两个位置,一个为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30 公里处的昌瑞山主峰南麓,埋葬了 5 位皇帝、15 位皇后、136 位妃嫔。包括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等。
而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 15 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共有 14 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以及 3 座后陵。陵寝建筑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石生神道地宫享殿配殿等,规制严格,红墙黄瓦,建筑气势恢宏,体现着皇家威仪。
但到了清朝灭亡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军头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率领部队炸开了清东陵中的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灾难接踵而至,康熙皇帝的景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等陵墓也未能幸免。康熙皇帝及后妃的遗体被随意丢弃在墓道中。
清西陵也在劫难逃,光绪皇帝的崇陵被一伙不明身份的盗匪盗掘。清西陵的其他陵墓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盗扰。
这么说吧,溥仪除外,位于东北的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东陵火化的顺治埋葬的孝陵。清西陵选址地质结构特殊的雍正帝的泰陵,清西陵嘉庆帝的昌陵,地理位置偏远,关注度较低,以及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提倡节俭,陪葬品预期较少,也是地区偏。
其余皇帝皇后嫔妃阿哥公主的陵墓,都几乎被盗掘一空。尸骨要么无存要么散成了枯骨,惨不忍睹。
而清朝的前任,也是名声在外的南京明孝陵,北京大明十三陵,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被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吴晗等大力呼吁下,给考古发掘了,有所 “损伤” 外,其余几乎至今都相对完整。
这也就留给人们一个很大的疑问?同为帝王级的陵寝,怎么差别这么大?凭啥清朝被盗严重,明朝的保存完好?明末清初也很乱好吗?
分析起来,原因也不复杂,北京昌平的天寿山(明十三陵)以及南京的明孝陵等地,这些选址可以说比清朝的更加精心。
像天寿山一带群山环抱,地势雄伟险要,自然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盗墓者进入的难度,刚才讲到幸免于难的几位清朝皇帝的也是如此。
再有就是明朝皇陵墓道的设计堪称一绝。以定陵为例,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起初试图探寻墓道入口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它墓道并非像清朝皇陵那般笔直且易于发现。定陵的墓道呈弯曲状,偏离了陵墓的中轴线,这种设计使得盗墓者难以依据常规的判断来确定墓道位置。
就是当年我们现代考古队运用了多种现代探测手段,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机缘巧合下确定了入口。
明孝陵同样如此,墓道蜿蜒曲折。民间传说,朱元璋在修建明孝陵时,曾召集天下能工巧匠,采用了一种极为复杂的机关布局与墓道设计。有故事称,曾有盗墓者试图进入明孝陵,然而在墓道中迷失方向,遭遇了各种机关陷阱,最终无功而返。 虽是故事,但也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