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医生必备:掌握这5种震颤类型,缩小诊断范围

神时经 2025-02-07 01:48:28

对于神经科临床医生而言,了解震颤分型意义非凡。在诊断方面,不同分型震颤与特定疾病紧密相连,如静止性震颤伴特定症状指向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有其典型表现与遗传倾向,准确识别可缩小诊断范围、明确病因,还能借助它鉴别易混淆病症,避免误诊。治疗上,明确分型可实施针对性治疗,像帕金森病补多巴胺,特发性震颤依症状选药,肝豆状核变性则驱铜。同时,因不同类型震颤对治疗反应有别,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方案,提升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在评估病情上,震颤特征变化可反映疾病进展,如帕金森病,利于医生调整治疗;不同类型震颤对应疾病预后不同,便于医生准确预估,为患者提供指导。下文介绍5种震颤类型,以飨读者。

01、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频率4~6次/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

震颤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首发症状,约75%患者首先出现该症状。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即患者在安静状态或全身肌肉放松时出现,甚至表现更明显。震颤常最先出现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的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震颤,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下肢均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患者震颤仅出现于下肢。

静止性震颤是一种复合震颤,常伴随着交替的旋前旋后和屈曲伸展运动,而且不会单纯以一种形式出现,通常是可变的。发病早期,静止性震颤具有波动性,在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暂时消失,但数秒后又出现;至后期震颤在随意运动时仍持续存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疲劳时震颤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时消失。目前,肌电图、三维加速测量计等技术可用于观察震颤的节律与频率,但尚无一项技术可作为客观评估震颤的标准。

02、意向性震颤

属于运动性震颤,常见于小脑及脑干病变,在运动时发生,越接近目标越明显,上肢重于下肢,频率4~5 Hz,幅度较大,不规则,可表现为辨距不良、共济失调和吟诗样语言。

意向性震颤又称动作性震颤,是皮质小脑受损的一种表现,是随意运动时出现的震颤。当肢体运动接近目的地时震颤加重,静止时震颤消失,常见于脊髓、小脑及传出通路的病变时。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摇晃呈蹒跚状,可以通过脑电图、头部CT、核磁共振以及神经科医生专业的体格检查以明确体征和辅助检查。患者不能完成精细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因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意向性震颤是最突出的特点,动作越迅速,则抖动越明显,患者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重复动作,但在静止时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

03、姿势性震颤

常见于特发性震颤、慢性酒精中毒、肝性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随意运动时不出现震颤,当运动完成、肢体和躯干保持某种姿势时才出现,肢体放松时震颤可消失,肌肉紧张时明显,震颤以上肢为主。

04、老年性震颤

常见于老年人,常表现点头或晃头,肢体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无肌张力增高。一般运动不受影响,精细动作受累,如不能持筷吃饭。

05、生理性震颤

正常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现的肢体震颤,常见于焦虑、情绪紧张、疲劳、代谢紊乱或应用某些药物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编辑|易飞扬

审核|于丽水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