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妇女用母乳救活小八路,建国后小八路成了厅级干部,回来报恩

史海任我行 2024-06-26 10:40:47

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依旧保留着对那首《沂蒙颂》的记忆,“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这一首红歌曾响彻大江南北,让无数人了解到齐鲁大地有个被称为“沂蒙红嫂”的群体。这是一个被毛主席高度赞扬的群体,因为她们为革命所做的贡献是说不清道不完的。

而在诸多红嫂中,明德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人物,她曾用自己的乳汁救下了一名小战士,从而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佳话。

改变中国的沂蒙老区

所谓沂蒙革命老区是指在山东东南部以沂蒙山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包括了临沂、潍坊、淄博、济宁等多个县市区。

这里是山东最著名的红色基地,抗战年代活跃着滨海、鲁中和鲁南三个革命根据地,也是八路军115师的总部驻地,有着“山东小延安”的美名。

人民军队进入山东是以全面抗战爆发为契机的,毛主席在1938年的时候向着全党全军发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号召,于是就有了115师的东进,带队的正是陈光和罗荣桓。

而从1940年开始,我军在沂蒙山区站稳了脚跟,广泛建立起抗日革命根据地,逐步将这里建设成为中国革命新的摇篮。

与此同时,人民军队也在山东发展壮大,从最早的十个支队两万人,发展到最后将近三十万人的规模。

正是靠着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我军在抗战中一共消灭了六十多万日伪军,其战果是整场战争中全军战果的三分之一,如此战绩不可谓不瞩目。

对此,毛主席就曾兴奋地说:“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要依靠山东!”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山东百姓的支持,他们才是革命最坚实的基础。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当年的沂蒙老区大约有四百二十万人,却为人民军队提供了二十多万兵丁和一百多万后勤人员,正是这百万群众为抗战乃至解放战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的贡献怎么说都不过分。

必须要说的是,在这些支前拥军的群众中,女同胞们占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全心全意为革命付出的故事曾感动无数人,其中的典型就有“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和“沂蒙红嫂”。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发生的比较晚,那时候已经是解放战争了。孟良崮战役期间,距离前线只有三十公里的一个山村里有六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在得知要打仗以后,就主动发动全村老少为部队承担后勤工作。

该村子于是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为前线制作了五千斤煎饼、洗了八百件衣服、做了三百双鞋,这还不算送到前线的其他物资。

因此,陈毅元帅就为这六个姑娘起了个“沂蒙六姐妹”的名号,使其成为名动中国的支前模范。

沂蒙母亲的故事发生的就要早一些了,那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当时,日军集中了五万兵力扫荡沂蒙山区,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将一本有全省抗日干部名单的会刊交给沂蒙妇女王换于,要她一定保护好。就这一句话,王换于守护了那本刊物三十八年。

不仅如此,王换于在当年的扫荡中还救助了从日军魔掌中逃出的毕铁华,以及为牺牲的八路军干部朱瑞的妻子入殓安葬。

由于王换于做的这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就称呼她为“沂蒙母亲”,现如今沂南县还有她的纪念馆。

沂蒙山区的红嫂们

至于说沂蒙红嫂,其实这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里面的一个代表人物叫李桂芳,来自沂南县,是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姑娘。

因为家世贫寒,李桂芳早年经历坎坷,九岁就当了童养媳,是党挽救了她,于是她就死心塌地为党和人民军队做事情。

孟良崮战役中,部队需要在汶河上架一座桥,由于时间紧、任务急,李桂芳居然想出了用人力搭“门板桥”的办法。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金刚川》,里面有战士们以身躯架桥的场景,这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了当年的汶河上,李桂芬带着三十多个妇女同志用自己的肩膀架起了一座门板桥,她们有的人还是孕妇。

现如今,关于当年架桥的三十二名红嫂,大部分已经不可考,留下名字的只有五个人,李桂芳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很多老同志都亲切地喊她“沂蒙大姐”。

除了李桂芳,她来自沂水县的张兰也很出名,她是在抗战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是当地妇救会的会长。

张兰在抗战中也做了相当多的事情,她曾和妇女同志一起为部队烙煎饼、缝军衣、做军鞋,还曾多次为八路军伤病员送去鸡蛋、豆角皮、方瓜皮和糖等慰问品,很受大家的欢迎。

在1939年的一天晚上,张兰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才发现是一个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他与大部队失联了,只能来老乡家里求助。

张兰二话没说就把小战士扶到了屋里,不仅用掺了食盐的艾蒿给他清洗伤口,还杀了家里的老母鸡给他熬鸡汤。

在张兰的精心照顾下,三天后小战士的伤口就消肿了,急于归队的随即就要离开,还是张兰找人一路护送他直到八路军司令部。

张兰救过的战士还不止这一个,同一年她还做过相似的事情。那是一个夏天的晌午,张兰给守瓜田的公公送饭的途中,看到司令部的小郭跟一个鬼子撞一起了。

鬼子兵意识到小郭可能是八路,说着就要抓走他。眼看小郭就要遭遇危险,张兰赶忙跑过去拦住鬼子兵,然后劝解说:“皇军,抓错人了,这是我小叔子,是个良民!”

鬼子兵不信,他一把抓过小郭的手说:“他手上没茧子,就是八路!”

张兰赶紧解释:“他还在读书,怎么会有茧子。”

在和鬼子纠缠半天后,张兰好不容易才把鬼子兵糊弄了过去,然后领着小郭藏到了一个岩洞里,又天天给他送饭。

不久后,司令部察觉小郭失踪就派人来找,张兰这才领着来人将小郭带走。据说小郭临走的时候边哭边说:“老区人民胜过亲爹亲娘!”

张兰的这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人们都叫她“好嫂娘”,而诸如张兰的事迹还有很多,明德英的故事同样感人。

几滴乳汁造就一世恩情

相比起来,明德英更是一个苦命人,因为她是一个“哑巴”。明德英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残疾人,她在三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结果因为救治不及时,高烧使得她的声带受损,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家里一贫如洗,女儿还落了个残疾,这是个相当不幸的故事,也愁坏了明德英的父母。等到明德英长大后,身为残疾人的她最后嫁给了村里一个守墓人,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本来日子已经够苦了,日军的侵入更是加剧了这一切,因为主家逃难去了,也就没人支付丈夫的薪水,明德英一家的生计成了问题。

没办法,夫妇二人只能想办法打零工、做农活,尽力养活自己和一对出生不久的儿女。

有一天,明德英像往常一样出门捡野菜,路过一片玉米地的时候听到了不远处传来枪声,吓得她赶紧躲到了玉米地里。

就在明德英惶恐不安之际,突然一个浑身血污的人倒在她身前不远处,着实给她吓坏了。定睛一看,才发现那是一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此刻已经是奄奄一息。

明德英尽管害怕的不行,但还是鼓起勇气爬了过去,然后她听到那名战士在昏迷之际不住呢喃:“水...水...”

这时候哪来的水啊,明德英见状也是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明德英意识到自己正在哺乳期,或许可以给小战士喂奶。

想到这,明德英端详了一眼那名小战士,发现他也不过是十五六岁的模样,这不就是个孩子嘛。

既然是孩子,有什么害臊不害臊的,救人才是第一位的,明德英当即撩起自己的上衣,然后将自己的乳汁滴进那名战士的口中。

甘甜的乳汁润湿了小战士那发白的嘴唇,终于让他恢复了一些神志。眼见小战士苏醒过来,明德英赶紧示意要带他回家,随后就搀扶着他向山上的自家棚户走去。

此时,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听见枪声也赶回家来,他在看到小战士后虽然感到吃惊,但却并没有因为担心鬼子的报复而将其送走,反而将自己好不容易换来的粗米熬成粥端到了小战士的面前,劝慰他一点点喝下。

之后,李开田夫妇又将小战士转移到了地窖里,然后找来草药为其治伤。期间鬼子带人来他们家搜查过,但被他们糊弄了过去,小战士于是暂时脱离了险境。

一个月后,在李开田夫妇的精心照顾下,小战士的伤终于养好了,而他也要归队了。

看到自己用奶水救活的孩子要走了,明德英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她于是拿出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煎饼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见此情景,小战士早已泪流满面,他跪在地上对李开明夫妇说:“老爹,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您和娘的恩情,等仗打完了,我回来给二老当亲儿子!”

说罢,小战士就在两夫妻的注视下离开了,而这一去就是天涯两茫茫,从此明德英再没有得到那个小战士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究竟是死是活。

离休厅级干部迟来的报恩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不仅抗战胜利结束了,解放战争也打完了,然后就是新中国的成立。这么多年里,明德英始终没有和那个小战士重逢,她也慢慢淡忘这件事了。

可就在五十年代,一封书信寄到了明德英的家中,她找人阅看后,才知道来信人正是她当年救助的小战士,这让她喜出望外。

通过信件明德英得知,如今当年的小战士已经是国家干部了,只是由于公务繁忙才没有时间来相见,来信也是为了问好,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看望二老,信件的落款则写着“庄新民”。

原来,那个小战士的名字叫做庄新民,已然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忘记沂蒙山区的恩人。

明德英得知这个消息也是异常激动,如同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一样,此后他们就常常书信联系。

信中,庄新民表达要接李开田、明德英二老到上海生活,盛情难却,后来李开田去了上海小住半月,庄新民夫妻每天下班总是带来好吃的,忙前忙后孝敬老人,因为实在不忍心打扰庄新民一家人的生活,李开田老人又回到了老家山东。

此后,两家人一直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庄新民就给寄点食品或衣服等孝敬老人,二老也常给庄新民寄点沂蒙土特产品。

1973年李开田因病离世,庄新民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但如丧考妣的他,泪如雨下,写下“军民铁臂驱倭寇,老爹英名万古传”的诗句。

直到1985年,已经从厅级岗位上离休的庄新民终于等到了圆梦的机会,他回到了已经阔别四十四年的沂蒙山区,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明德英老人。

见面的第一时间,庄新民的到来并没有引起明德英的注意,家人给她做手势说明,她也没能明白来者是何人。

于是家人又拿出“大白兔”糖,这才恍然大悟的她,两行热泪潸然而下。明德英一把将庄新民拉到怀里,还轻轻打了他几巴掌。年过半百的庄新民像孩子一样抱着明德英痛哭流涕。

像想起什么事一样,明德英突然松开手,转身在一个低矮的厨具内找出两个苹果,用衣襟擦了又擦,硬是往庄新民嘴里塞,庄新民含泪将苹果吃了下去。再没有什么事情会比这更感人了,明德英虽然不会说话,但她的泪水和行动已经表露了心声。

但此后因为身体逐渐出了问题,庄新民就很少出远门了,庄新民把照料明德英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孩子。

庄新民的大儿子庄举华说:“我父亲庄新民自1985年那次来过沂蒙后,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看望奶奶,便嘱托我和弟弟庄键每年轮流来看望老人,并且每年定时给老人寄钱和生活用品,从没有间断过。俺兄弟俩每次来看望奶奶时,从不住酒店、宾馆,都是搭地铺睡在“明奶奶”身旁,晚上给她洗脚,清早给她梳头。”

1995年,明德英去世,庄新民虽然没有亲自到场,但他让孩子参加了葬礼,并嘱咐孩子每年清明都要去给明奶奶扫墓。

至此,这段感人往事终于告一段落,但“沂蒙红嫂”的风采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为人们口口相传。

结语

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这是当年的沂蒙老区人民说过的话。

中国革命能够胜利,是一定要感谢山东人民的,要感谢沂蒙老区人民,他们是新中国得以建立的重要臂助。

而在老区人民中,红嫂们同样是不能忘却的存在,没有用生命掩护革命同志的沂蒙母亲,没有用肩膀扛起胜利希望的沂蒙妇女,没有用乳汁救活八路战士的沂蒙红嫂,革命的胜利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曲折。就凭这些,她们永远值得一首赞歌。

5 阅读: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