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河北有一位看似寻常的弹棉花老者,竟于清东陵周遭隐匿潜伏达十余年之久,凭借自制的钥匙对皇陵行盗掘之举,将上百座陵墓洗劫一空!
►从土匪到“手艺人”:王绍义的盗墓人生
1928年,河北东陵马兰峪的村民常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弹棉老汉走街串巷。他沉默寡言,唯独对守陵人热情异常。
王绍义生于河北贫苦农家,年轻时因战乱加入土匪马福田团伙,参与过多次盗墓。1928年,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之名驱逐马福田,却趁机炸开乾隆裕陵与慈禧定东陵,盗走夜明珠、翡翠西瓜等国宝,史称“民国第一盗墓案”。王绍义侥幸逃脱,但孙殿英盗墓后逍遥法外甚至升官,让他彻底丢掉敬畏,立誓要“干票更大的”。
为掩人耳目,王绍义化身弹棉匠,在东陵附近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白天弹棉花,夜晚研究陵墓结构,甚至用废钢板打造出开启地宫石门的“万能钥匙”。村民眼中,他是个老实本分的手艺人;暗地里,他却勾结守陵人穆树轩、杨芝草,酝酿着一场空前盗墓计划……
►十年蛰伏:一场精心策划的盗墓阴谋
王绍义的潜伏绝非偶然。他深谙“欲盗皇陵,先破人心”之道,为此布下三重棋局:
伪装身份,渗透东陵
他选择弹棉花为掩护,因这行当既能接触三教九流,又不会引人怀疑。每逢农闲,他便背着弹棉弓走村串户,暗中记录守陵人换岗时间,甚至以“摄影爱好者”身份绘制陵区地图。十几年间,他将东陵地形、墓室构造摸得烂熟于心。
腐蚀守陵人,组建盗墓联盟
清东陵守陵人多是祖辈相传,但民国后待遇骤降,人心浮动。王绍义瞄准守陵人穆树轩(祖传守陵人)、杨芝草(绰号“小诸葛”),以重金利诱,又拉拢熟知地宫构造的工匠关会增,甚至贿赂区干部赵国正等人,形成官匪勾结的盗墓网络。
自制特殊钥匙,破解古代机关
地宫石门厚达半米,普通工具难以开启。王绍义凭借早年修陵经验,用弹棉工具中的金属零件锻造出特殊钥匙。为测试钥匙,他假扮游客靠近陵门,最终造出能开启四道石门的“盗墓神器”。
►疯狂洗劫:三个月搬空157座皇陵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陵守卫出现真空。王绍义嗅到时机,于9月23日夜率30余人直扑咸丰帝定陵。
首战告捷:野蛮盗掘震惊四方
他们先用炸药制造假动静引开注意,再用自制钥匙打开定陵地宫。咸丰帝与萨克达皇后的棺椁被斧劈刀撬,尸骨散落一地,随葬珍宝被洗劫一空。尝到甜头的盗墓团伙愈发猖狂,三个月内竟盗掘景陵(康熙)、惠陵(同治)、慈安陵等157座陵墓,连妃嫔墓都未放过!
监守自盗:全民参与的文物浩劫
为掩人耳目,王绍义煽动村民:“皇帝是大地主,盗墓就是革命!”数百村民在“分宝”诱惑下加入,甚至用驴车将文物运往黑市。据记载,仅康熙景陵就被盗走金冠、玉器等48箱珍宝,慈禧陵剩余文物也遭二次洗劫。
►天网恢恢:六年追凶与历史警示
盗墓案很快震动全国。蓟县警方成立专案组,6名主犯被枪决,但王绍义携大量文物潜逃。他躲进深山六年,直到1951年因同伙妻子佩戴陵中珍珠暴露行踪,终在天津八仙桌子山落网,同年被执行枪决。
文物之殇:无法弥补的文化断层
此案造成5000余件文物流失,九龙玉杯、翡翠扳指等珍品被廉价倒卖海外,康熙尸骨更被随意践踏。尽管部分文物追回,但多数至今下落不明,成为中华文明永久的伤痕45。
历史镜鉴:守护文明任重道远
王绍义伏法虽是大快人心,但案件暴露的乱世管理漏洞、人性贪婪之恶更值得深思。如今清东陵已成世界文化遗产,那些残缺的棺椁、空荡的地宫,仍在无声控诉着曾经的疯狂。
七十载光阴流转,王绍义的故事逐渐淡出记忆,但那些流散海外的文物仍在呼唤归家。当我们漫步东陵,抚摸斑驳石门时,或许该庆幸——在这个文物保护的觉醒年代,这样的悲剧再难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