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得到世人认可。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诗三百首》中,数他的诗数量最多。
他是官N代,却未能守住家业,不仅三次高考落榜,还把生活过得一团糟,最终颠沛流离客死他乡。
他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是被世界公认为是比莎士比亚还要伟大的诗人。
他就是唐代诗人杜甫。
杜甫以史写诗,把大唐由盛道衰的过程写进作品里,不仅具有诗词的韵律美,更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本文分享杜甫最好的三首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杜甫少年时的豪情壮志、中年时的忧国忧民以及暮年时的深沉思考,写尽了诗圣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望岳》• 全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写作背景:
盛世大唐的男儿,个个豪情万丈。李白辞亲远游,“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王维客居长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个盛世年代带给男儿的豪爽。
沉郁的杜甫,也有这样意气风发的时候吗?
其实少年时的杜甫也十分的洒脱。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境优渥,故而年少时也经历大唐男儿必有的“仗剑远游”。
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直到735年,才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却未能高中。
此时的杜甫并没有在意,而是转身就开始了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漫游生活,这首《望岳》便是他在漫游途中所作。
整首诗洋溢着青春蓬勃的朝气,体现了杜甫早期的豪情壮志。
•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和别出心裁的视角,从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割”二字,把大自然写活了,生动地展现出泰山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细细凝望山峦,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而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十分传神,写了作者想把眼前的美景看个够,故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如此夸张的描写更能衬托中景色的优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展现了青年杜甫的远大抱负。
整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一声“渔阳鼙鼓动地来”划破的盛世大唐的宁静,也终结了大唐的繁荣。自此,唐朝由盛到衰,逐渐走向没落。随之出现的,是百孔千疮的大唐江山,以及流离失所的苦难百姓。
此时年过四十依然漂泊无根的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一现状,并作为战争的见证人,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写下了许多反映时事的诗篇,比如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随后,杜甫辗转流落西南,后来到了成都,得到了严武等人的帮助,并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得到了暂时的安定。经历了战争洗礼却依然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将漂泊的心灵暂时安歇下来,并笔耕不辍,写下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作。
761年,一场秋风将他所住的茅屋吹破,屋漏床湿,诗人由此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 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出秋风的猛烈,“怒号”一词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风的狂怒。茅草被卷走,诗人的生活处境一下子陷入困境。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一步描写茅草被风吹走后的情景,有的飞得很远,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体现出诗人的焦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写孩童抱走茅草,诗人称他们为“盗贼”,带着一种无奈和苦涩。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呼喊得唇焦口燥,孩子们也不听,他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把诗人的那种孤苦无助展现出来。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停后,天色渐暗,乌云密布,预示着大雨将至,为下文写屋漏遇雨做铺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描绘出屋内的凄惨景象,被子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屋子漏雨,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还下个不停,处境极为艰难。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经历战乱以来就很少能睡个好觉,如今在这漫长的雨夜,不知何时才能熬到天亮,体现出诗人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煎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全诗的升华部分,诗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处境,希望能有千万间大房子,让天下贫寒的人都能住进去,安稳地生活。
全诗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狂风给诗人带来的灾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贫穷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句子,更是将少年时诗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胸怀,,转化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深刻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痛苦,更通过个人的痛苦表现了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登高》• 全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写作背景:
这首诗被称为“七律之冠”,无论是从它所表达的情感,还是诗歌的格律,都体现了杜甫对诗歌的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56岁,身处夔州。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地方军阀割据,社会依旧动荡。
杜甫曾入严武幕府,可是在严武去世之后,他便失去了依靠,不得不离开成都的草堂,一路南下。南下途中他又因病滞留云安,几经辗转来到了夔州。
夔州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依旧过着困顿凄苦的生活,加上此时的父母已经年迈,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一身病体让他陪备感凄凉。于是在一次登高过程中,面对萧瑟秋景,他内心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诗中虽然感怀自己的一生,却依旧透着
• 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日图景。急风、高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相互交织,尽显凄凉。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之景,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长江奔腾,滚滚东流,有着雄浑壮阔之感,同时也蕴含着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情,“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登台”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把诗人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年老多病之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一生艰难困苦,因愁绪满怀,两鬓斑白,如今穷困潦倒,连酒也不得不停喝,进一步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整首诗沉郁顿挫,将诗人在暮年时的悲愁与对人生的感悟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这三首诗《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高》中,如果要挑选一首最具诗意的作品,非《登高》莫属。
《登高》不仅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艺,更通过其深沉的情感和雄浑的意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描绘,将秋天的萧瑟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景象,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命运的宏大视角,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而《望岳》虽然也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但相比之下更偏向于直接抒发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诗意虽浓但更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
你更喜欢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