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日产被拒,富士康的造车梦,还能实现吗?

冬萱阅览商业 2025-01-23 12:04:39

为了加码造车,富士康也是拼了,竟然甘愿做日产的“接盘侠”。新能源时代,像日产这样的传统车企日子不好过了,这几年不仅销量大跌,利润下滑,股价也接连跳水,形势一片惨淡。

就拿2024年上半年来说吧,日产的净利润跌幅竟然高达94%,其中第二财季净亏损就达到了93亿日元,谁能想到这竟是日本一流车企交出的成绩单。按照这个趋势,用不了一年现金流估计就要断了,破产也是迟早的事。对于这样的日产而言,寻找新的投资人接手才是当务之急。

然而谁也没想到,最急着站出来的竟是看似与汽车产业毫不相干的富士康。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电子厂为啥突然跑出来凑汽车行业的热闹?

众所周知,富士康早已跻身世界500强了,但在很多人眼中,它只不过是代工厂和电子厂的代名词。要是放在过去,富士康对这些评价或许还不以为然,但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日渐消退,如果不及时通过转型摆脱对代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度依赖,企业的利润只会日渐稀薄,终有一天会无路可退。

所以这几年富士康一直在寻找转型之路,汽车产业正是他探索的方向之一。不过,电子厂凭啥敢造车?谈到跨界做汽车,郭台铭可谓信心满满,要问底气从何而来,他的答案是:iPhone。在他看来,汽车和手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多了四个轮子而已,既然如此,他为啥不能做汽车呢?

实际上,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已经开始了布局汽车产业的动作,而且还豪掷3.5亿收购了台湾汽车线束厂安泰电业。之后几年从零部件入手,不断发力,并且成功打入了特斯拉供应链。没过多久,奔驰、宝马等多家知名车企也成为了富士康的合作伙伴。

但只做零部件显然不符合富士康的勃勃野心,尤其是看到新能源的风口之后,它再也坐不住了,先是和北汽、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布局动力电池,接着又豪掷千金投资小鹏、拜腾等多家造车新势力,除此之外,还与吉利等老牌车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不差钱的富士康为了圆造车梦,多管齐下,持续加码。但可惜的是,这般狂热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2021年,在用15亿买下通用汽车工厂之后,富士康造车终于成为了现实。同年,旗下纯电品牌正式亮相,随之推出的三款新车在命名上和特斯拉的Model系列堪比亲兄弟。但即便如此碰瓷,也没能在汽车市场激起任何浪花,发布会过后,三款新车便销声匿迹了。

种种迹象引来了外界的猜测和质疑,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专做代工的富士康,可能只是想把代工事业延续到汽车产业,并非想真正造车。

这样的观点其实不无道理,最初包括蔚小理在内的诸多造车新势力都曾面临过缺乏造车资质的问题,那个时候市场的代工需求旺盛,给江淮、海马这些企业带来了不少机会。作为代工专业户,富士康考虑这个路线也在预料之中。

但是最近几年,造车新势力发展逐渐成熟,很多企业都拿下了造车资质,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市场代工需求急剧下降,这条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现如今,富士康也不愿继续“低人一等”只做代工,一心只想打造属于自己的新能源帝国,所以才会急着拿下日产。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产再怎么落寞,照样稳坐第八的宝座。最重要的是,它拥有几十年的汽车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富士康如果有机会掌握这些资源,至少可以少走几十年的弯路,下一个拐点实现超车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郭台铭连夜飞去法国找到了日产的股东雷诺,希望能买走他们手中36%的股权。一旦双方达成交易,那富士康将成为日产的最大股东,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看到这儿,估计不少人都心生疑惑,既然富士康的目标是日产,为啥不直接去日本,非要绕一圈去找法国的雷诺呢?

因为日本那边有人已经急了,比如丰田,就差指着富士康的鼻子骂了。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丰田与日产有约在先,富士康这个时候加入破坏人家的关系,那不就是第三者插足吗?另一方面,丰田将此次合作视为增长的轴心,如果被半路截胡,后果难以想象。最后,丰田一怒之下对日产放出狠话说,如果敢跟富士康合作,那他们之间的一切全都归零。

日产方面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从行动上不难看出,他们对富士康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还悄悄商量起了反收购对策。

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一位高官也站出来说“日产应该选择日本企业合作,而不是落入他人之手。”这个“他人”到底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没多久,本田、日产两家的合作就按下了加速键,后来还拉上了三菱,三家将通过合并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争取以强强联手的方式在新能源赛道逆风翻盘。

这次虽然热脸贴了冷屁股,但丝毫没有影响富士康的造车热情。前不久,富士康在郑州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接着郭台铭又斥资6亿加码投资,重点研究动力电池。

在一众新势力暴雷倒台的同时,富士康仍在路上奔跑,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究竟能否换来一份如愿?让我们一同期待它接下来的表现!

0 阅读:0

冬萱阅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