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地铁3号线的一张海报成了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不少乘客在地铁上被这张海报吓到,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有人说“一抬头就吓到了”,有人表示“光看照片都觉得恐怖”,甚至有人直言“太吓人了”。这张海报其实是话剧《海底两万里》的宣传海报,原本是为了吸引观众,没想到却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
海报上有五个角色,其中一名角色——鹦鹉螺号的大副弗利波斯,脸部设计被形容为“诡异”。有网友晒出了海报的全图,认为整体看还好,但单独看弗利波斯的脸确实有些吓人。尤其是在地铁停稳后,玻璃门正好映照出弗利波斯的脸,这种设计让恐怖感进一步加剧。很多乘客表示,在地铁这种公共场所看到这样的设计,心理上难以接受。
事件发酵后,话剧官方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回应,解释弗利波斯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鹦鹉螺号上忠实的船员。尽管官方给出了解释,但不少乘客依然觉得这样的设计在地铁里不太合适。南京地铁在接到乘客反馈后,迅速与广告商沟通,决定撤掉这张海报。这一处理方式得到了不少乘客的认可。
这件事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场所广告设计的讨论。有人认为,广告设计应该考虑到公共场所的特殊性,避免使用过于惊悚或恐怖的元素,以免给乘客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地铁是一个人员密集、空间封闭的环境,乘客的心理感受尤为重要。广告设计不仅要追求艺术效果,还要考虑到公众的接受度。
也有人认为,艺术创作有其自由,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适而限制创作者的表达。艺术本身就是为了引发思考和讨论,如果过于迎合大众口味,可能会失去其独特性和价值。这种观点认为,公众应该对艺术创作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南京地铁在接到反馈后迅速采取行动,体现了对乘客意见的重视和负责任的态度。这一点值得肯定。未来在广告设计的选择上,地铁和广告商都需要更加谨慎,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公众也应该对艺术创作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尊重,毕竟艺术本身就是多样化的。
对于公共场所的广告设计,你认为应该如何平衡艺术效果和公众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