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茂德二世在军政等方面改革后又在科技、社会生活方面进行改革

史海撷英 2024-12-18 20:39:19

奥斯曼帝国马哈茂德二世的近现代化改革,不仅清除了长期沦为“帝国毒瘤”的近卫军、改革了奥斯曼军事体制、政治体制和宗教思想,还让广大土耳其有识之士真正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奥斯曼帝国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也因改革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教育

马哈茂德二世改革对军事、行政、宗教等方面推行改革后,奥斯曼土耳其上自苏丹、维齐尔,下至普通知识分子、产业商人,都愿意正视古老奥斯曼与先进西欧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西欧先进思想和文明的刺激下,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想要效仿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以一代人的时间来开启改革,追赶基督徒的步伐,并计划将“奥斯曼帝国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交于后代子孙。为此,马哈茂德二世在取得军事、政治、宗教改革的成功后,马不停蹄地又在科学技术领域发起了新的冲锋:马苏丹哈茂德二世开办了一家为帝国新军培养医生的国立学校,后来还兼职培养优秀的奥斯曼外科医生。

虽然对于当时广大的土耳其平民来说,他们仍然只能在苏莱曼清真寺受宗教机构赞助的宗教学校里学习医术。但无论如何,马哈茂德开办的医学院仍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所提供初等和中等教育的世俗学校!

1838年在经过重组后,这所医学院迁到了佩拉的加拉塔萨雷(Galatasaray),启用了以前宫廷侍从学校的校舍。因为这所学校有部分欧洲教师,所以土耳其语和法语都是授课语言。而在学校的落成典礼上,苏丹本人亲自对学生讲话。他对他们说,在医学领域,阿拉伯语已经成了一门过时的语言,因此,“你们将用法语学习医学科学……我之所以让你们使用法语学习医学,目的并不是让你们学习法语,而是让你们好好学习医学科学,然后再一点一滴地用我们自己的语言阐释医学科学”。

马哈茂德二世

在马哈茂德苏丹看来,使用法语进行医学教学只是奥斯曼人暂时的权宜之计。事实上,等到了下一代人的时候,随着土耳其的学者将外国医学教材和其他著作翻译成土耳其语,土耳其语就逐渐取代了法语,成了主要的教学语言。

这标志着土耳其传统医学的终结和现代医学的崛起!加拉塔萨雷的这所医学院还违背中世纪的伊斯兰传统,开设了解剖和验尸课程。但在奥斯曼传统乌理玛(穆斯林国家对有名望的神学家和教法学家的统称)的坚持下,解剖学研究都只能使用蜡制模型。后来学生们才获准在人类尸体上学习解剖学,这些尸体通常是死去的努比亚奴隶,获取价格非常低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所学校的授课内容又扩大到了更广泛的科学、文化和学术研究上。

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学生们也史无前例地开始学习欧洲历史和文学,课堂上也使用法语授课;对法国文学的研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对波斯文学的研究。马哈茂德苏丹对平民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亚于他对军事教育及其附属学科分支的关注程度。因为他的新政府体系里急需有能力的公务人员。

1838年,要务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十分进步而又反传统的报告,可以体现出在西方的直接影响下,土耳其人对教育的新看法:宗教知识可以为我们在未来的世界提供救赎,但科学知识可以增进人们在现世的生活。例如天文学可以推动航海和贸易的发展,数学可以提高我们在战争和军事管理中的表现……在探讨复兴农业、贸易和工业的种种项目的过程中,本委员会发现,没有科学我们将一筹莫展;而要发展科学,改进教育,就必须给学校体系带来新秩序。

这份报告里提到的学校,指的是初等学校,要务委员会希望可以对其进行世俗化改革。不过要务委员会的想法还是遭到了谢赫伊斯兰(对伊斯兰教内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尊称,一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学术声望)及其所在部门的坚决反对。因此,一直到20世纪为止,对土耳其平民的初等教育都掌握在宗教势力手中。

面对来自乌理玛群体的反对,要务委员会只好在面向青春期学生的教育“吕什迪耶”学校(rüshdiye)中实践其的想法。这类学校可以填补初等的宗教教育与更高等的世俗教育之间的空白。

尽管进展缓慢,但在马哈茂德苏丹统治期间,要务委员会还是用公款创办了两所新的分别依附于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和苏莱曼清真寺的文法学校。学校的课程主要是语法和文学,以培养未来帝国的公务人员。

但马哈茂德的所有这一切方案,还存在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语言障碍!

语言

奥斯曼帝国的马哈茂德二世苏丹志向非常远大:想要给这个穆斯林民族介绍西方的政府和社会体系。但现实情况是,这个在数个世纪中都不思进取、衰落至此的民族对西方语言一窍不通!

早在马哈茂德二世苏丹前任的前任,也就是马哈茂德的堂兄弟——塞利姆三世苏丹统治期间,帝国就已经开启了改革,并在改革中提倡语言研究,有一些年轻人就已经学习了外国语言。

但塞利姆三世苏丹是可怜又可悲的,他的改革遭受到保守势力的打压,最终自己也被反叛者所杀,所以塞利姆三世的改革成果一度被摧毁、抹除。于是等到了马哈茂德二世改革时期,当初这些学习外国语言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便几乎没剩下几个,并且他们也没有太多的传人。

马哈茂德二世

在1821年到1829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之后,在奥斯曼帝国政府里任职的希腊人便不再受到信任,最后一个希腊人的帝国政府译员主管也遭到解职,于是乎马哈茂德苏丹迫切想要找一名精通外国语言的穆斯林来接替希腊人的职务。但因为语言这一问题,挑选符合这个职位的合适人选十分困难,最后帝国政府只好找了一位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数学学校教师出任此职,后来接替这个数学教师的人,也是出自同一所学校的教师。所以马哈茂德二世苏丹解决语言问题刻不容缓,为此苏丹在高门(即象征帝国政府的处所)之内设置了一些“翻译室”,这些翻译室在日后才逐渐演变成了一所外国语学校,对未来的奥斯曼土耳其教育影响颇大。

1834年,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已经亲自执政十多年了,他的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快十年之久,各式的改革成果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整个时间节点上,马哈茂德二世苏丹终于决定开始着手重启堂哥塞利姆三世昙花一现、未能完成的计划!

本来塞利姆三世苏丹也跟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一样,有着极强的荣誉感和拯救帝国危亡的责任感,所以才开启塞利姆改革。但塞利姆被推翻统治后,便被他另一位堂兄弟——穆斯塔法四世给幽禁起来。而在幽禁期间,塞利姆三世多次尝试自杀未果,而始终陪在塞利姆三世身边的,就是日后的马哈茂德二世。事实上正是塞利姆三世在“监牢”中不断跟马哈茂德二世的交流,才使得马哈茂德二世苏丹在今日能够实现近代化改革。于是马哈茂德二世苏丹终于拾起了塞利姆三世的遗憾,决定继承堂哥的遗志,完成这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西化改革!为此他才于1834年开始继续完成塞利姆三世改革的一个目标: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开设奥斯曼帝国大使馆!

在马哈茂德二世部分解决了语言问题之后,现在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人员大部分都是身为穆斯林的土耳其人,而不再是以前的那些芬内尔希腊人。而在帝国政府内部,非穆斯林的人员也逐渐被隔绝在高级外交职位之外,这也说明了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民族意识开始逐步觉醒......

社会生活

而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开设奥斯曼帝国大使馆这一举动,不仅能让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人员们有机会去更加深入的学习西方语言,还可以让他们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一些影响。而在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半个世纪中,这些人也都将成为奥斯曼帝国内部较为开明的领袖人物和政治家的主要来源!

与此同时,马哈茂德也意识到了在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里通信的重要性。于是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来事在伊斯坦布尔开办了第一家土耳其语报纸,其法文版叫作《奥斯曼箴言报》(Moniteur Ottoman)。他还要求他政府里的官员必须阅读这份报纸,以熟悉他的政策和活动。

1834年,马哈茂德二世苏丹又创立了邮政服务,负责管理邮政的官员自行在帝国内部合适的地点任命下属官员,负责登记管理所有通信。苏丹对此解释说:“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有什么人需要靠自己送信。”马哈茂德二世甚至还亲自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条邮路:于斯屈达尔(Üsküdar,即斯库塔里)的建成,而到阿德里安堡去剪彩。在此之后,又有多条纵横交错的邮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陆续修成......

就这样,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为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明要素的现代土耳其国家的缓慢崛起打下了军事、司法和行政方面的基础。从社会表象上看,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西方化。

在生活方式上面,苏丹本人还起到了表率作用:他不再使用奥斯曼礼节,而改用欧洲礼仪;在接见外宾时,苏丹会逐个走到他们身边与他们交谈,甚至还会对他们的夫人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从此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不再是一个遥远而冷漠的人物,他也会出现在民众面前,亲自参加公开庆典,发表讲话;在他接见大臣时,大臣们也无须站着,只要坐着就可以;官员们的办公室采用了欧洲的装潢风格,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厚靠垫和软垫,办公桌、台子、靠背椅一应俱全,甚至还经常违反伊斯兰禁律,在墙上挂上了苏丹的画像。

马哈茂德苏丹还不鼓励留长胡子,给服饰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他为他的新军准备了欧洲风格的紧身上衣、裤子和靴子。20年前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这种服装的变革则直接引发了兵变,导致了塞利姆三世的下台!而现在,军队虽略有迟疑,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换装。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早已习惯了宽松的拖鞋、肥大的裤子和袍子,尽管这些装备的确会影响他们的活动。在他们看来,这些贴身的制服反而是异教徒的象征,比传统的装束要低等。

如果说服装的变化还能勉强接受,帽子的变化则让这些土耳其人感到为难:因为他们给帽子赋予了太多宗教上的意味。马哈茂德二世苏丹为了显示变革,重新启用了塞利姆三世的新军曾经使用过的圆筒形的“苏巴拉”(subara)软帽,以取代土耳其人传统的头巾。1828年,“苏巴拉”软帽又被更加实用的菲斯帽(fez,即土耳其毡帽)所取代。这种红色的毛毡软帽来自北非,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来自欧洲,但后世因这种帽子广泛被土耳其人佩戴,所以干脆就叫成了土耳其毡帽。

但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本人曾经公开宣示:头戴之物乃伊斯兰教信仰特殊的象征物。因此如果菲斯帽要成为标配的军帽,首先必须经过乌理玛的审查、批准。而乌理玛经过一番犹豫之后,认可了穆斯林佩戴菲斯帽的做法,随后马哈茂德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强制推行这种帽子的使用。

不过马哈茂德还想给帽子增加一个皮质的帽檐,以保护士兵的眼睛免受阳光直射。但这一次乌理玛却坚决拒绝了这项提议,因为有了帽檐之后,士兵在祈祷时额头就不能碰到地面,不符合虔诚的穆斯林的规范。

1829年,马哈茂德又发布了一项法令,规定了各级官员应当穿着怎样的衣服。在此之后,平民和士兵都开始广泛佩戴菲斯帽。中世纪式样的袍子和头巾则成了宗教身份的象征,只有乌理玛的神职人员才把袍子和头巾当成“制服”穿戴。

欧式的裤子逐渐取代了肥大的土耳其裤子,给土耳其人带去了更多现代平民生活的气息。而在城市当中,土耳其人的普遍穿着还包括西式长外衣和黑色皮靴。这一切一切的变革,都说明固步自封数百年之久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终于也缓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而所有这一切的成就,不仅仅得益于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努力,也得益于此前历代有志于改革的苏丹和无数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但,衰朽老矣的奥斯曼巨人已经沉睡太久了,整个世界都在19世纪后半期面临着“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历史浪潮......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