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被霸凌、抑郁与自我救赎,大冰和武志红共同开启希望之门

人易相知不相忘 2024-12-23 16:10:49

“小姑娘,我这边的话帮你来联系武志红老师。”

在大冰的直播间中,曾连线了一位年仅15岁的女孩。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那充满坎坷与磨难的经历。初一即将升入初二之际,她不幸遭受了校园霸凌,而实施霸凌行为的也是女生,甚至还遭遇过被持刀威胁的可怕场景。

最初只是班上几个女生对她进行孤立,到后来竟发展到拉拢男生一同参与。与此同时,由于其父母长期忙碌于餐饮生意,在她成长过程中基本处于无人照管的状态。

小学时,她就常常被辱骂为没爹没妈的孩子,当她向老师反映这些情况时,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步入初中后,再次遭遇霸凌,可她因之前的经历而不敢向老师诉说。

如今,女孩的妈妈询问她是否愿意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然而她内心满是顾虑。一方面,她害怕再次遭受霸凌;另一方面,对学业的荒废以及家庭是否能够承担起学费的担忧也萦绕心头。

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将她送往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最终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躁狂抑郁症,她甚至还出现过自杀等极端行为,由此可见其处境已极为危急。在与大冰老师连麦期间,我们都能清晰地察觉到,孩子已然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内心深处的创伤极易被触动而再次发作。

在这几日里,通过大冰以及相关平台方的不懈努力,与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及其团队进行了持续的积极协商,力求能够妥善且专业地安排好这个孩子后续一系列的相关事宜。

武志红团队首先邀请了一位在处理创伤问题领域极为资深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为这个孩子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进行稳定化处理,其目的在于助力孩子尽快稳定情绪。实际上,这个孩子目前仍然处于创伤应激状态,打个比方来说,她此刻就如同一个受伤流血且亟待救治的伤者。

在这种情形下,公开的连麦对话并非适宜之举,她更需要私密且专业的处理方式,恰似要先为正在流血的伤口进行精心包扎一般,稳定情绪无疑是重中之重。

接下来,帮扶团队期望能够为孩子寻觅到一位长期且稳定的心理咨询师,陪伴她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步走出阴霾。不过依据中国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心理咨询师并无权力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一旦违反此规定便属于违法行为;同时,鉴于这个孩子年仅15岁,属于未成年人,并且存在自伤自毁的倾向,所以在她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有家长的充分知情与积极配合参与。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需要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的明确诊断结果;二是家长的知情与参与。唯有满足这两个条件,心理咨询师才能够合法且妥善地开展工作,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

每一个关注到这个孩子遭遇的人,内心都怀揣着想要帮助她的强烈渴望,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也让这一事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我们都衷心地期望这个孩子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畅享未来美好的人生旅程。

困境突围的三大关键

与此同时,如果此刻的你正和这个女孩一样深陷相似的困境之中,无论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处于类似的崩溃状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武志红老师为我们提出了几个极具价值的建议。

首先,控制感在这种情境下显得极其关键。仔细观察这个女孩的状态,她仿佛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然全面失控,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无论是学习、人际关系,还是自身的身体与心理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崩溃甚至是崩塌的境地,就如同一个不会游泳之人正处于溺水的绝境之中,无法掌控任何事情。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并非客观真实的状况。

所以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时,务必要反问自己:我能够做些什么?我可以掌控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件我特别渴望掌控并且能够掌控得较为出色的事情呢?

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她有一件极为热爱的事情——画画。那么她可以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到画画之中,将这件事情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例如,她可以每天抽出特定的一段时间,专注地沉浸于画画的世界里,并且在画画过程中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不必追求画作的精美绝伦,只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即可,要深知完成比完美更为重要。

当她能够专注于画画这件事,将自己内心的一些情感与想法通过画作表达出来时,这种表达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当她能够较好地掌控画画这件事时,就如同溺水之人抓到了一块坚实的大木头,紧紧抱住它,便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至关重要的安稳感,这一点对于她走出困境极为关键。

其次,成功地掌控一件小事,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美国的一位心理学者富格,在他所著的《富格行为模型》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成功的频率远比成功的大小更为重要。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那些重大的事情才是关键所在。就如同这个孩子可能会觉得重新回到学校读书是重中之重,父母是否爱自己无比关键,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事关重大,学习成绩能否提升决定一切。

这些固然都是大事,然而当我们试图去掌控这些大事时,往往会发现它们困难重重,难以掌控。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富格指出,成功的频率相较于成功的大小重要许多。而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够找到自己能够掌控的各类小事。

例如,富格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庆祝闪电战”。其含义是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设定三五分钟,在自己的书房中,面对书桌,花费5分钟时间将书桌收拾一遍。为何称之为“庆祝闪电战”呢?因为每完成一件小事,比如整理好杯子,就对自己说一声“很棒”,这便是一种庆祝。

一张书桌大小适中,但上面摆放着众多物品,如果仔细拆分,可能会有十几件事情可做。每完成一件小事都对自己进行一次庆祝,说“我真棒”,这就是“庆祝闪电战”。

很多朋友起初可能会觉得做这么小的事情有意义吗?似乎并没有什么成就感。但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每天花费三五分钟去做一件自己绝对能够完成的事情,并且每完成一件事就给自己一个及时的庆祝,当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尤其是当这种庆祝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原来掌控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帮助。所以请大家记住第一句话:在失控的时候要问自己能控制什么。

还有第三点极为重要的是,挫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在于挫败背后往往会伴随着一种自我攻击。观察这个孩子,在直播过程中,每当遇到一点不顺畅的情况,例如连麦出现问题,大冰老师提醒她控制一下声音时,她都会立刻说一声“对不起”。从这小小的事情中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着自我攻击。

在如此微小的事情中出现不顺畅都会引发自我攻击,那么可以想象在学业、人际关系、与父母的相处、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之后,这些挫败都会引发极为严重的自我攻击,而这也是这个孩子自伤自毁行为的关键所在。

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这是人性中几乎难以避免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的学习与自我认知,我们都会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当我们遭遇挫败时,这原本只是一个客观事件,但此时我们会加入自己的自我定义,于是自我与挫败便紧密相连,即认为挫败是因为自己不好才导致的。

当然,人在成功时也会有类似的归因,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导致了成功,从而产生自信,并且随着成功的积累,这种归因也会逐渐趋于客观。

对于挫败而言,如果挫败不断累积,自我攻击就会变得愈发严重。别说是15岁的孩子,即使是25岁、35岁、45岁的许多人,都未能意识到挫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挫败发生后随之而来的自我攻击。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就要学会将挫败与自我定义分离开来。

我们只是遭遇了一次挫败,挫败并不等同于自己的失败,更不能说明自己不好。当然,这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在挫败后产生了自我攻击,并且很可能自我攻击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当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吴志宏老师所说的自我攻击,是心理学中的自我攻击时,就要尝试让它停止,至少不再将其视为真理。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就意味着我们不再被自我攻击所左右。这便是关于这个孩子我特别想要阐述的三点内容。

此外,在直播中还有一点当时未提及,现在可以补充一下,那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个孩子处于崩溃状态时,极易哭泣且情绪失控。我们可以将她形容为一个溺水的孩子,仿佛什么都抓不住。她的哭泣与失控,其实我有一种感觉,但这只是一种假设,不一定完全准确。

我觉得这个孩子在哭泣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在寻找妈妈的怀抱,在表达“我是一个婴儿,我什么都做不了,我非常需要妈妈或者他人的帮助”。对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极为深刻的感受,但我们也要知道这并非真实的情况。

如果在咨询过程中或者有朋友想要对她开展工作,就需要理解孩子哭泣背后所传达的这部分情感,同时也要清楚这并非真实的状态。毕竟她已经15岁了,是能够做很多事情的。这便是我关于这一点想要补充说明的内容。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感知,实际上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年轻人身上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那就是缺乏时间感。他们不会这样去衡量:我人生有80年,此刻虽然遭遇了极为严重的问题,但只是此刻遇到了,或者就算这段时间甚至这几年遭遇了问题,但我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大孩子或者年轻人而言,当他们处于崩溃状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此刻就是永恒。比如现在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就会觉得这种痛苦会伴随一生。但只要我们用理性去思考就会明白,这只是此刻所遭遇的情况。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往后退一步,跳出当下的困境,思考一下:我现在15岁,那25岁会怎样呢?20岁之后又会如何呢?如果年龄更大一些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当遭遇创伤时,此刻仅仅是此刻,并非永恒。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度过难关,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便是我对这个孩子的理解以及一些补充说明。

最后,我还想感慨一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真的要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努力挣钱并非最为重要的事情。与孩子构建良好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就像这个孩子,她提到在读书时经常被人说没有父母陪伴,并且感觉老师也因为这一点对她有所不同,从她所讲述的整体状态中可以看出,她与父母构建的关系十分脆弱,这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我的咨询经历以及生活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拼命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忽略了与孩子构建关系。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各种严重的问题便开始爆发。此时再回头去弥补与孩子的关系,所付出的代价就会非常大。

但如果在孩子年幼时,特别是6岁前、3岁前,尤其是1岁前,养育者能够与孩子构建一个安稳且有品质的关系,这将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给予他们永恒的安稳与保障。当孩子拥有这种感觉,即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确定身边有人陪伴、内心有人关爱时,这便是无价之宝,其价值远远超过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