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其人生经历坎坷病中吟他出身望族,自幼聪慧过人。他年少时便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曾拜曹宪、王义方为师,学习经史和文学,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卢照邻二十岁左右入邓王李元裕府中任典签,深受邓王赏识。邓王曾称他为“吾之相如”,将其比作司马相如,可见对他才华的看重。但后来因得罪权贵,他在邓王府中的仕途受到影响。离开邓王府后,卢照邻又担任过益州新都尉等小官,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官场的种种不如意使他内心充满苦闷。

卢照邻后因染上风疾,身体每况愈下。为了治病,他四处求医问药,甚至隐居山中,专心养病:“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疾病不仅折磨着他的身体,还让他的精神备受煎熬,生活陷入困境。卢照邻在《病梨树赋》中描述自己“幽忧之疾,伏枕十旬。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可见其长期遭受病痛折磨,身体疼痛难忍。他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提到“形骸土木,与麋鹿同群”,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因疾病导致身体僵硬,行动不便,如同土木一般。
长期患病使卢照邻精神压力极大,他在作品中多次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如“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体现了他被疾病折磨后的无奈与痛苦。最终他不堪病痛和生活的双重折磨,自投颍水而死,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卢照邻的人生充满了挫折与磨难,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其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