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第一村:农民卖古玩,年卖20亿

星河滚烫家 2024-12-28 23:05:40

(导读:山西张兰被称为“中国古玩第一村”,山西张兰村有50%的家庭在经营古玩。北京潘家园、省城各大古玩城都有不少张兰人开的店。)

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张兰,素有“小北京”之称。

如今,虽然繁华褪尽,风光不再。

但张兰这个只有五万常住人口的村子,却依然大名鼎鼎。

如今,张兰有多个古玩市场,店铺几百家,古玩从业人员几千人,年成交额在20亿元以上。

张兰村民摆摊卖宝贝

数百年历史积淀,张兰镇古玩生意由来已久

山西张兰被称为“中国古玩第一村”,以一村之力连续超过10年举办全国规模的古玩交流会,至今仍是国内仅有。

张兰有50%的家庭在经营古玩。

北京潘家园、省城各大古玩城都有不少张兰人开的店。

这里人是怎样一步步把生意做大的呢?

我们来一探究竟。

每逢星期五,宁静的古镇张兰便喧闹起来。

一大早,村里人便纷纷将自家的宝贝拿出来,在镇上的古玩市场前占据一块位置,接待山西各地前来赶集的淘宝者。

张兰镇总人口5万人,其中超过3000人经营古玩。400家店铺分布在镇上的四个古玩市场里。早在明清时期,张兰镇买卖古玩已经有“小北京”之称。借助山西晋商财富的积淀,民间收藏一直没有中断。

改革开放后,村里诞生了第一代古玩从业人员。那时候京津等地时常有人前来淘宝,再转手高价卖到广州等地。

几年后,这支队伍里又多了港台和新加坡古玩商。那时的张兰村,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古玩集散地。王增山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员。

张兰村村民王增山:他们玩儿的,都是玩儿的第一批,玩儿古董接近四十年的历史,那一会儿还是叫什么,供销合作社那会儿,我还小呢,那会儿就是七八岁吧。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增山初中毕业便开始收购古玩,成为了村里第二代古玩从业人员。但是由于古玩与文物间长期的界线模糊和法规滞后,张兰人的古玩生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度处在“半地下”状态。

2000年,张兰村党支部书记宋迎年牵头建起一个有50间商铺的古玩城,有村民试着搬了进去。随着生意渐渐红火,次年村里建起第二个古玩城,40间商铺被村民一抢而空。

也是在这一年,张兰村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秋季古玩交流会,曾经繁华的古镇,再次因古玩生意红火起来。

张兰村原村书记宋迎年:投资就是200多万,起码有40%都是问人家借的,但是通过2001年市场的这些收藏的落实以后,首先就举办了第一季,就是张兰古玩市场秋季交流会。到2005年,基本还清了。

如今从事古玩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民间的老东西也日益稀少,收购古玩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对于过去辉煌时期曾经收购过的一些精品,王增山至今仍念念不忘。

王增山:那是九几年,我其中卖了一件乾隆的御窑出的珐琅彩的碗,是八角的,那个胎顶多就两层纸这么厚,那个我是多少钱买的?180买的可能是,卖了2000多吧。

记者:当时挺高兴。

王增山:当时挺高兴,现在那个碗值个几千万差不多,那个碗太好了,个头不大,就这么大,那就是我干这三十多年最可惜的一件东西。

吴振国:老百姓以前藏这些东西,有的他藏在炕里头,有的藏在墙里头。

客户:这就是炕里出来的。

吴振国今年53岁,是张兰村第二代经营古玩的村民。当记者见到他时,吴振国正在接待来自太原的客户。

吴振国收购回来的银元

这批银元是吴振国刚从外地收购回来的,均为上世纪民国时期发行的钱币,印有袁世凯头像的俗称袁大头,印有孙中山头像的俗称小头,四川银币则俗称汉字,其中大头收藏价值最高,也是客户想要收购的部分,而四川银币由于收藏价值低,这一批的品相又不佳,因此客户不想收购。但是吴振国则坚持所有银币一起卖。

吴振国:不好,就是按照不好的价格。

客户:这个没有机会留了,就是那个汉字品相特别差,而且汉字有些东西就是坑坑洼洼的,好多边齿都没了,还有一个刀砍了,还有一个老的。

僵持了许久,吴振国发现客户依然不松口。为了达成这笔交易。吴振国不得不拿出了之前自己收藏的三枚价值更高的民国八年发行的袁大头,作为一起打包出售的筹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判,吴振国终于达成了这笔交易,最终的成交价为17万2600元。交易成功后,吴振国告诉记者,这笔交易的利润只有几千元。

吴振国:刚才那个生意,那个淘宝就是16万多,17万多,那就等于几千块钱的东西,所以说现在的生意不是太好做。

和张兰村大部分村民一样,吴振国也是初中毕业后便开始外出收购古玩。在他的眼里,古玩不是收藏品,而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几十年来,尽管收购了大量古玩,但是大部分到手的古玩都会很快找到下一个买家,真正收藏的东西却并不多。

吴振国告诉记者,像眼前的这种黄花梨笔筒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一下购买过七八个,转手便以每个几百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走街串巷去淘宝

古玩收购暗藏商机,张兰村民走街串户苦心经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古玩、字画等藏品的兴趣日增,收藏古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因此张兰村也在这一波收藏热中找到了新的商机 既然是重要的交易市场,就需要民间藏品活跃的流转,那么张兰村的村民们,是怎么样收集到各种藏品的呢?

记者:像您一般都是去哪边去收这些?

王增山:平遥、长治、晋南。

王增山今年47岁,初中毕业后,他便开始在张兰村附近收购古玩,至今已有30年。时间长了,附近的村里哪户人家能够收到宝贝,王增山的心里都了如指掌。记者跟随王增山来到了平遥县南政乡侯郭村。

王增山已经是这里的常客,村里谁家收到了古玩都会让王增山过来看一下,眼下村里刚有人新收了几件东西等待出售。

王增山:可惜了,有盖就好了。

眼前的这把紫砂壶尽管年代是老的,但是由于缺失了壶盖,王增山没有看上。村民又拿出了一个小铜炉,落款为大明宣德年。王增山认真查验了一番,却断定东西是新的,没有收藏价值。

两样刚收来的东西都没有卖出去,这下村民有些急了。最终他又拿出了一块山西票号的印版,这下终于吸引了王增山的注意力。村民一边夸赞上面的雕刻如何精美,一边开出了3万元的价格。

王增山:东西是老的,没问题,就是太贵了。

村民:上面这个八仙图案刻得相当好。

王增山:八仙人物。价格太高了吧。

这块印版为山西岚县票号,保存完整,雕刻也很精美。但是在收藏界,岚县票号的名头却远不如平遥日升昌等票号来得响亮。因此王增山把玩了许久,依然没有下定决心入手。

王增山:两万差不多。

村民:不过两万有点舍不得,那东西太少了,东西好。

最终交易没有达成。不过王增山并没有打算空手而归。在村民的带领下,王增山又来到了另一位村民的家里。村民从柜子中拿出了自己收来的藏品。王增山看中了其中的一个小挂件,然而再仔细查看时却发现这个挂件有磕碰。

为了节省时间,每次王增山外出收购古玩之前都会通过电话确定谁家又收购到了新的宝贝。离开这里,王增山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位村民的家里。穿过厅堂来到后院的客厅,里面摆放了大量藏品。这位村民的收藏以瓷器和字画为主。王增山选来选去,看中了一幅福禄寿三星图。

村民:合适了一万多你拿上,不合适的话,你放这,你们老板又不缺钱。

思考了半天,王增山依然没有买下。他告诉记者,这幅字画是民国时期的作品,转手的利润很低。

王增山:画得是不错,可是它明国的年头太晚。

接连转了几个村,村民们拿出来的东西依然无法满足王增山的要求,眼看着天色已晚,王增山今天只好空手而归。

王增山:我跟你说做这行也不好做,这事情是可遇不可求,不是说你每天求就能求上,都是可遇不可求,你说今天没有,巧巧碰上,你说今天想找,就是没有。

在张兰村,所有做古玩生意的人家都得像王增山这样走村串户,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怕辛苦,最担心的是不小心买到假货 最初收购古玩的村民们由于知识欠缺,几乎每个人都有收到假货的经历。

吴振国:我赔的最多的一次是96年一批那个瓷器,其实我也不懂,当时。就朋友,相信朋友,听他的就一起买下了,结果回来以后,都是仿品。

记者:你当时那一批花了多少钱?

吴振国:那个一般批总共花了5万。

武光辉:赔的最多的一次就是八千多块钱。

武光辉的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一件上世纪90年代初买回来的假货。当时他花了8500元买下了这个青铜饰品,这8500元占到了全家总资产的十分之一。没想到回来才发现是一件现代的仿品。

武光辉:这个是一个铜器,是我20年前买的,8500买的。但是它是个新货。

现在,随着张兰村村民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日渐丰富,收购者们目前更为注意的是古玩来源有问题,梁世生就因为收到别人盗窃来的古玩而遭受损失。他的家里收藏了大量清朝到民国时期的石雕,十几年了梁世生一直舍不得卖。

由于喜欢石雕,多年来梁世生收藏的这些石鼓、石狮等只有在急需用钱时才会卖出几件。然而就在几年前,一批石鼓却令他惹上了不小的麻烦。

梁世生:他们是拿来的,拿下来那个东西。

记者:就是偷的是吗?

梁世生:对,过了我这块。

记者:你当时花了多少钱买的?

梁世生:我花了10万。

记者:那后来怎么办?

梁世生:后来刑警队让我把东西退了。

记者:那个钱退给你了吗?

梁世生:没有,就没收了。

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梁世生的收藏变得更为谨慎,来路不明的石雕也不再收购。这样的教训,张兰村做古玩生意的村民都多少经历过,经过了多年的历练,这样的情形已经极少发生。

最终交易没有达成。不过王增山并没有打算空手而归。在村民的带领下,王增山又来到了另一位村民的家里。村民从柜子中拿出了自己收来的藏品。王增山看中了其中的一个小挂件,然而再仔细查看时却发现这个挂件有磕碰。

随后,村民又从柜子中拿出了一件收藏已久的观音像。这个观音像造型精美,王增山拿出手电筒和放大镜仔细查看了一番,断定东西确实是老的,可惜由于保存不当,手和脚均有一些残破,最终还是放弃了,再次空手离开。

记者:为什么没收呢?

王增山:他那个货有毛病,手、脚都残了,那一残就没多大的意思了。

在侯郭村没有找到如意的古玩,王增山又立刻开车前往下一个村。一路上,王增山告诉记者,现在收购古玩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容易。好的东西越来越少。

为了节省时间,每次王增山外出收购古玩之前都会通过电话确定谁家又收购到了新的宝贝。离开这里,王增山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位村民的家里。

穿过厅堂来到后院的客厅,里面摆放了大量藏品。这位村民的收藏以瓷器和字画为主。王增山选来选去,看中了一幅福禄寿三星图。

村民:合适了一万多你拿上,不合适的话,你放这,你们老板又不缺钱。

思考了半天,王增山依然没有买下。他告诉记者,这幅字画是民国时期的作品,转手的利润很低。

王增山:画得是不错,可是它明国的年头太晚。

记者:你觉得不值那么多钱?

王增山:对。

记者:它要价多少钱?

王增山:要一万五,它要是几千块钱还差不多。

接连转了几个村,村民们拿出来的东西依然无法满足王增山的要求,眼看着天色已晚,王增山今天只好空手而归。

王增山:我跟你说做这行也不好做,这事情是可遇不可求,不是说你每天求就能求上,都是可遇不可求,你说今天没有,巧巧碰上,你说今天想找,就是没有,你可能五天都找不上。

连续走了几个村子都没有收到满意的东西,第二天一早,王增山准备在张兰古玩市场里逛一逛。张兰镇有四个古玩市场,大到瓷器小到摆件,各式古玩五花八门。王增山告诉记者,张兰的古玩商喜欢和同行们交流,在这些店铺里,有时也能淘到一两件精品。

王增山:这一块盘子不错。

记者:这是修复过的。

王增山:不是,它就破了,没修,修复你都看不出来了。

在旁边一家店铺,几件小玩意引起了王增山的兴趣。这对小瓷罐是过去用于喂鸟的鸟食罐,虽然是民国时的产物,但是保存完好。这对银戒指则是民国时期妇女的首饰。两对藏品老板出价3000元,最终王增山以1200元买下。

王增山:这个是鸟食罐,就是喜欢喂鸟的那个,鸟笼子里头。这是一对那个干支的。

记者:这是戒指吗?

王增山:戒指,就是戴着好看嘛。

逛了两天终于买到点东西,王增山乘兴又到张兰村里碰碰运气。在村民梁世民的家里,一对四方瓷瓶令王增山爱不释手。正面为美女图,四面花纹环绕,是过去富贵人家的装饰用品。尽管有一些小的磕碰,但是王增山依然想收购。

王增山:有一点小磕碰。这还有一点小磕碰。东西是不赖。

村民:这个很漂亮。

王增山:是,不赖。这个弄退伍了,18万。这个10万以内能谈吗?这个10万以下能谈吗?

村民:不能谈。

王增山的报价被梁世民一口回绝。不过看到王增山一心想要收购,梁世民又拿出了几件自己陆续收藏的瓷器供王增山把玩。每件瓷器王增山都仔细观赏,看着一桌的瓷器,件件都想收入囊中,然而一算价钱,却高于自己的心理预期。

东西不赖,老梁,这个多少钱?

村民:那个6万块。

王增山:6万。那个15万,这个6万,这个35万,这个15万,那个10万,多少钱呢总共。

记者:你看好哪些了?

王增山:东西都不赖,我看的都能看上。

最终王增山只以1500元购买了一个光绪珊瑚釉描金笔筒。王增山告诉记者,这两年古玩生意不像过去那样红火,因此大件的东西除非价格合适,自己已经很少再收购,免得占用资金。

王增山:卖东西不好卖,就是说比方你喜欢这件东西,买的高了,别人给不上你这个本钱。

古董生意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市场,张兰村该向何处发展?

我们看到,当地民间得天独厚的古 玩资源,和从祖辈那里继承的商业天赋。成就了张兰人古玩生意,但是,我们也看到 ,民间的古玩越来越难收购,精品也更加稀少,这些都成为了困扰张兰村村民们的难题。

张兰村从事古玩生意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张兰古玩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又面临着什么新的挑战呢。

张兰镇下辖31个行政村,从事古玩行业的村子近一半,其中人数最多的便是张兰村。

张兰村书记:咱们张兰村本村是在村农业户口是六千,六千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就是基本上达到30%、40%。

上世纪90年代是张兰古玩业的黄金时代。那时民间几乎家家都能收到古玩,来到张兰买古玩的客户也是络绎不绝。然而当时国家对于民间古玩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定。

村民们从老百姓家里收到的古玩是否属于国家文物、买卖是否合法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张兰村进行古玩交易的村民们却始终提心吊胆。

张兰古玩市场建成

张兰村古玩生意

一直到2001年,张兰村村委会在村里泰山庙旧址上建起了张兰镇第一个古玩市场,谈到当年创建市场的过程,原张兰村书记宋迎年依然记忆犹新。

原张兰村村书记宋迎年:张兰就是发展的时候最困难的,也就是在咱们建市场的前几年。就是从这个94、95年开始,那个时候管的太紧,这也不让收,那也不让卖,为此咱就搞一个市场。

记者: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

宋迎年:困难到,人们收回来的东西,第一也不敢承认,第二个不敢公开的摆在哪,他们都埋到地下,说不定哪一天来,就没收了。

为了能够让张兰的古玩市场发展下去,2000年,当时的村委会决定参照北京潘家园市场和太原的古玩市场,在张兰村修建一个古玩交易市场。消息一出,便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

武光辉:他就找我们几个商量,说咱们搞个瓷展行不行,我就很高兴,我就很支持,我说咋不行,那好啊。那时候我们有十几个人,在这里面商量就搞这个市场搞起来了,铺路的时候,一个人捐了500块钱。

宋迎年:场地,就是咱们村的一个空场地。当时的资金就是村委多方面筹措,多方面筹措,再跟个人借一部分。

2001年,市场建了起来,但是由于当时民间古玩交易缺乏政策支持,张兰古玩市场依然面临着不确定性,甚至连名字都不敢带有“古玩”两个字。

宋迎年:当时紧啊,咱们刚成立的时候挺紧的,领导们我们也是挺小心谨慎的,就不让体现这个古玩,咱们办这个营业证就是张兰民间工艺品市场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版出台,其中第五章专门针对民间收藏文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受到到保护。

此后张兰古玩市场逐渐发展壮大。2004年,村里正式启用张兰古玩市场这一名称并沿用至今。

如今,张兰镇有4个古玩市场,店铺合计400家,古玩从业人员多达3000余人,年成交额在20亿元以上。古玩市场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张兰镇镇长:全镇的人均收入是10240块钱,但是从业人员比较多的这个村,这个人均收入要比这个全镇人均平均水平要高一些。像张兰村的话,就可以达到一万八九这样子。

不过近两年,随着宏观经济的放缓等多重因素,张兰的古玩交易也有所下滑。为了应对当前市场交易不景气的态势,介休市政府正在帮助张兰镇打造一个新的古玩城,希望能够通过资源整合带动市场交易量的提升。

介休市市长王怀民:我们发动一些民营企业家投资两个多亿,我们政府又给协调解决了200亩的占地,建了一个5万平方米、380多经营户,这样一个新的古玩城,解决好市场规模效益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在基础上第二个措施布置它,就是我们成立一个市场管理委员会,因为这个监督、管理、服务市场的机制,让它既有实现市场的自治,还要实现行业的自律,让它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为了支持张兰古玩市场的发展,介休市也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

王怀民:市政府财政专门商量了一下,叫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我们每年连着财政预算,这个项目我们大体上扶持了1000万。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土地收益地方所留部分作为支持项目,财政同等给予支持。

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感触,那就是:相关法律带给了张兰村经营古玩的底气。其实,对于张兰村这个特色古玩经济村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没有放开手脚的。

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权力的边界不清楚。什么可以交易,什么可以拍卖,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在谈起古玩交易时,人们往往讳莫如深。

一直到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版)》出台,才明确地赋予了民间合法交易古玩的权利,这才释放了张兰村村民的积极性。

看来,主动作为,完善管理,明确其中的权利边界,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利器,也是市场健康运行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物市场的繁荣,值得其它行业认真借鉴。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艺术战争

0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