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渣还田:有机质循环提升方案,构建种养结合闭环**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农业生产一直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支柱。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拿食用菌种植来说吧,这原本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农业产业,为农民带来了不少收入。但是,食用菌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菌渣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我曾走访过许多食用菌种植户。在某个山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那一堆堆小山似的菌渣让人触目惊心。一位种植户无奈地告诉我:“这些菌渣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扔了吧,既污染环境,又觉得可惜;留在地里吧,又担心影响土壤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每生产1吨食用菌,大约会产生5 - 10吨的菌渣。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对周边的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而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注重单一的种植或者养殖,缺乏一种有效的连接和循环机制。很多地方的养殖场,畜禽粪便堆积如山,处理不当就会散发难闻的气味,滋生蚊虫,传播疾病。而种植户又在为寻找优质的有机肥料发愁,不得不购买昂贵的化肥。这种种植与养殖之间的脱节,不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二、分析问题
1. 菌渣的特性与价值
食用菌菌渣其实并非毫无用处的废弃物。从成分上来看,菌渣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以常见的平菇菌渣为例,其有机质含量可达到60% - 70%,粗蛋白含量也能达到8% - 15%。这些营养物质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菌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菌渣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其内部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如果直接施用到土壤中,可能会因为微生物群落的突然变化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失衡。而且,菌渣中可能含有一些残留的农药或者重金属(如果培养基质受到污染的话),这些物质如果过量进入土壤,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种养结合的现状与困境
在传统的种养模式下,种植和养殖就像两条平行线,缺乏有效的交集。从养殖方面来看,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很多养殖户只是简单地将粪便堆积发酵,但是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完善,发酵往往不彻底,导致粪便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较多。而且,粪便的运输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小型的养殖户来说,很难将其有效地运输到需要的农田中。
从种植方面来看,农民对于有机肥料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他们认为化肥使用方便,效果立竿见影;对于有机肥料的来源和质量缺乏信任。一些市场上的有机肥料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掺杂了大量的化肥,打着有机肥的旗号欺骗消费者。这就导致农民更倾向于使用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料对于土壤和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
1. 食用菌菌渣的处理与还田技术
要对菌渣进行科学的处理。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二次发酵。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剂,将菌渣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提高其营养物质的释放速度和有效性。添加芽孢杆菌类微生物菌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菌渣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吸收利用。
在二次发酵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一般来说,发酵温度保持在50 - 60℃为宜,这个温度范围可以有效地杀死菌渣中的有害病菌和害虫卵。湿度控制在50% - 60%,通风良好,这样能够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经过二次发酵后的菌渣,就可以进行还田了。还田的方式也有多种。一种是直接撒施,但是在撒施之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将菌渣均匀地混入土壤中。这样可以避免菌渣在土壤表面堆积,造成局部养分浓度过高。另一种是制成菌渣有机肥,通过添加适量的粘结剂,将菌渣制成颗粒状或者粉状的有机肥。这种有机肥便于储存、运输和施用。
根据相关研究,每亩农田施用经过处理的菌渣有机肥1 - 2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某试验田中,连续三年施用菌渣有机肥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1.5%提高到了2.8%,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2. 构建种养结合的闭环模式
要构建种养结合的闭环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鼓励养殖户采用先进的粪便处理技术,对购买有机肥设备或者建设粪便处理设施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政府要加强对有机肥料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
企业要承担起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的责任。一方面,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菌渣处理技术和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比如,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出了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和菌渣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转化为高效有机肥的技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将生产出来的优质有机肥料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要积极参与到种养结合的模式中来。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认识到有机肥料的重要性。在一些示范村,农民们成立了合作社,将自家的农田与附近的养殖场进行合作。养殖场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提供给合作社作为有机肥料,而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又可以优先供应给养殖场作为饲料来源。这样既解决了粪便的处理问题,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实现了互利共赢。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在某个成功构建种养结合闭环模式的地区,当地的土壤肥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小麦种植为例,采用传统施肥方式的小麦亩产量为400 - 450公斤,而采用种养结合模式下生产的有机肥料施肥后,小麦亩产量提高到了500 - 550公斤,而且小麦的品质也更好,蛋白质含量提高了2% - 3%。该地区的养殖场粪便处理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周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食用菌菌渣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而构建种养结合的闭环模式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让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让我们的农村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就像过去传统的农耕时代,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但是人们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如今,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农业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比如,研究如何将菌渣还田与精准农业相结合,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精确地施用菌渣有机肥。又比如,探索如何将种养结合模式拓展到更多的农业产业领域,不僅仅局限于食用菌种植和畜禽养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农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欧洲一些国家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再利用体系,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零排放。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方案。
食用菌菌渣还田和构建种养结合闭环模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土地更加肥沃,让我们的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