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排队买菜时,无意间听到两位阿姨在聊家里的树。
一位说,“我家杨梅,先是叶子掉了,接着果子也没保住。
”另一位赶忙接话,“是不是用了没发酵透的肥?
”我听了只觉得熟悉,因为一个月前,邻居老张也遇到了类似的烦恼——杨梅果子长得满树,叶子却掉得干干净净。
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其实不少人都对家里的果树管理感到头疼,特别是像杨梅这种既娇气又产值高的果树。
那今天咱们就不聊教科书般的大道理,来聊聊大家伙儿家里杨梅树叶掉得严重的原因,以及能做的改善方法。
三大“叶子杀手”盘点:虫害与病害谁更凶?
不少人想不到,叶子掉到地上,其实早就给出了信号——只不过藏得不仔细看发现不了。
杨梅树掉叶,一个重要原因是病害和虫害在暗中作祟。
第一种,是炭疽病。
这种病专挑潮湿的时候发作,叶片上先长出锈红褐色的小斑点,然后整片叶子逐渐枯死。
特别是雨水多的时候,病菌就像会飞似的,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叶子上。
唯一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清理”。
看到病叶要不心疼,该摘摘了,摘完集中烧掉,别放地上成为二次污染源。
第二种,是红蜘蛛。
这些小虫看似不起眼,却靠吸食杨梅叶子的汁液为生。
叶子正面开始发黄时,可能叶背早已经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点。
如果你不想用化学药剂,可以试试一个土办法:用花椒水加上一两滴洗洁精,装进喷壶后对准叶背喷,也能有效“赶客”。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小罪犯”是天牛幼虫。
有时候你盯着叶子看半天,也找不到问题,但树干上要是出现了洞或者掉出木屑,那八成是天牛幼虫在捣乱了。
找根细铁丝戳进去,把“元凶”挑下来,是最直接的应对办法。
施肥与浇水的细节:得法则活,错用必损!
杨梅的娇气,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肥料和水的敏感上。
这里有两个反面例子。
先说施肥。
比如你给它施了一堆新鲜的畜禽粪以为是补充养分,但其实未经腐熟的粪肥会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氨气,这种气体分分钟“烧坏”树根,造成掉叶现象。
所以,肥料一定要提前发酵三个月以上再使用,最好还能拌上一些草木灰,这样才安全又高效。
再说浇水。
水多水少,都有问题。
比如开花时浇水太多,花就容易掉;又比如膨果期没控制好,水量不足果子发育就变慢。
而雨季如果不及时疏通水分淤积的地方,树根也会容易腐烂。
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给水:花期少一点,果期多一点,但一定得适量,特别是雨季记得提前挖好排水沟。
环境因素挑刺:光照、土壤和邻居树的影响杨梅树可不像人一样随便“认栽”,它的生长对周围环境有挑剔的一面。
有几点是很多朋友容易忽视的“暗雷”。
第一是光照。
杨梅虽喜阳,却也熬不住暴晒。
如果种在西晒多的地方,夏天的强光可能会让它的叶片边缘卷曲,进而脱落。
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用遮阳网,特别是中午到下午两点这段时间,别让它暴露在烈日下。
第二是土壤。
杨梅爱酸性土壤,土壤太偏碱的话,它的生长就会受限。
家里没有专业工具测酸碱性也没关系,直接拿果醋浇一点土,如果出现冒泡现象,就说明土壤偏碱,这时就需要埋点松针或腐叶来调整酸碱性。
第三点特别容易被忽略,就是周围的邻居树种。
如果你家杨梅旁边种了核桃树,那它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差。
核桃树分泌出一种叫胡桃醌的物质,会让杨梅树的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所以,这种搭配能避则避。
掉叶不可怕,关键是分清“危险信号”其实,杨梅树掉叶未必都是坏事,有时候反而是树在“自我调节”。
比如春天新梢长出来的时候,树会自动脱落一些老叶子;或当挂果过多时,落叶也能保证果实能得到充足的养分。
关键在于:掉叶有没有超出正常范围。
如果只是树冠下层的老叶掉了,基本没事。
但要是嫩叶也开始发卷甚至掉落了,那十有八九是病害或虫害,需要马上采取措施。
说白了,别慌着盲目救树,先观察叶子掉的位置和状态,再做判断。
说到底,种杨梅是一门需要用心的小学问。
树叶是杨梅的“窗口”,遇到问题先从叶子看起,病害、环境、养护哪一环出了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端倪。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适当的陪伴和细心呵护,杨梅树也不例外。
它不会用语言告诉你哪里不对劲,但当你学会看它的“信号”时,就能真正做得像农人们常说的那样,“听树说话”。
也许这种认真观察、慢慢调整的过程,就是养树这件事最让人享受的地方。
种好一棵杨梅树,品尝的是果子,体会到的却是坚持和用心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