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商鞅变法”,除了大刀阔斧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外,还有一条令人意外的规定:父子兄弟不得同居一室,违反者甚至会被判刑!
乍一听,这条法令显得极为奇怪,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是历史的误解。
那么,为什么商鞅会出台这样的禁令?他到底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什么样的传统秩序呢?
从卫国庶子到秦国重臣
在战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商鞅的出现堪称传奇。
商鞅作为卫国国君的后代,他本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惜庶出的身份让他从小就尝尽了冷眼。这种身世的悲哀造就了他敏感而多思的个性。
他常常思考,为何同样出身高贵,命运却如此不公。渐渐地,他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有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
年轻的商鞅凭借自己的才智在魏国谋得一官半职,任职期间,他的政治主张与魏国守旧的统治理念产生了尖锐冲突。
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与魏国重视宗法,维护贵族特权的做法背道而驰。
商鞅的才能得不到认可,反而招致排挤,整日被埋没的日子让他倍感煎熬。
直到一个机会的出现——秦孝公在四处求贤,这让他看到了施展抱负的希望,毅然决定前往秦国,一展宏图。
面对秦孝公,他没有一味高谈阔论。第一次见面谈"帝道",见秦孝公兴致缺缺;第二次改谈"王道",仍未打动对方。
直到第三次,他终于找到了切中要害的话题,成功赢得了秦孝公的赏识。
商鞅深谙为政之道,他没有在初次见面时就对秦孝公讲述自己的改革方略,而是循序渐进,从"帝道"到"王道",再到具体的治国之策,层层深入。
秦孝公虽为君主,却也有七情六欲。商鞅恰到好处的举止和言谈,正中孝公下怀,成功博得信任,为日后变法铺平了道路。
分而治之
商鞅推行的分户令看似是在拆散家庭,实际上是一招妙棋。当时秦国的税收是按户计算,不管一户有多少人,交的税都一样。
分户令的出台,表面上是为了拆分家庭,其实背后大有学问。
战国时期,税收制度基于户籍,而非人口。同一宅院下的家庭成员,无论人口多寡,缴纳的赋税都一样。
这就导致很多家庭抱团取暖,十几二十口人挤在一起,就为了少交那一份税。
这种情况对国家税收造成了严重损失。商鞅看准了这一点,通过分户令强制要求分家。不听话的,双倍税收伺候。
那些有钱的世家大族想耍横?加到百倍税收,看谁扛得住。这一招可谓是打在七寸上,让那些想钻空子的人无处遁形。
商鞅对症下药,推行分户令。规定凡满十八岁,就要分家产,迁出父母宅院另立门户。
对于拒不执行的,将被处以重税。特别是那些世家大族,如果仗势抗令,商鞅更是祭出"百倍赋税"的杀手锏,逼迫他们就范。
分户令严格执行,宽严并济,既打击了大家族的税收特权,又避免对普通民众造成过重负担,堪称一招妙棋。
青年解放计划
分户令不光是为了收税,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大家族对年轻人的控制。
在宗法家族制度下,家长掌控了绝大部分家产和资源,年轻一辈没有独立生存的物质基础。
他们只能依附在家族体系内,为家族利益服务,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分户家产后,每个小家庭都要独立经营,创造财富,年轻人自然就得走出家门,外出谋生。
农田荒着?自己下地干。庄稼杂草丛生?自己除草浇水。这一政策直接把大量劳动力从大家族的温室里解放出来,推动了秦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深谙"民惰则贫,民勤则富"的经济规律。他在《商君书》中指出:"宫室窳而树藝成,则民有馀财"。
农业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而青壮劳动力是农业的中坚力量。分户令改变了青年劳动力被家族束缚的局面,让他们重新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由此而推出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如奖励开发荒地,免除新垦田的赋税等,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秦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长足增长,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练兵强国
军事改革是分户令的又一重要目的。以前秦国征兵也是按户征召,一户出一个男丁就行。
大家族抱团,十几个男丁也就派一个去当兵,这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扩充。
分户后,每家都要出一个男丁,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商鞅之所以要推行分户令,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考量。
战国时代,列国征战不断,军事实力决定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当时秦国的军事力量明显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兵源匮乏。
大家族合户而居,大量适龄男丁被家族把持,难以被国家有效征召。即便征召入伍,这些"逃兵"也难成气候,一遇激战就三五成群地开小差。
分户令打破家族对青年人的人身束缚,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由民",国家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中征兵,组建常备军,为秦国发展军事力量开辟了广阔的兵源基础。
更重要的是,商鞅还把军功爵位和普通士兵挂钩。立功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靠战功升官进爵。这一政策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为秦国打造出了一支虎狼之师。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军功爵制度,堪称一次彻底的军事民主化改革。
他规定,不论出身贵贱,但凡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大至公卿,小至县官,人人平等,唯功是举。
这打破了军功作为贵族特权的传统,彻底改变了军队的阶级构成。普通士兵看到奋战沙场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斗志空前高涨。
尤其是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平民子弟,更是把杀敌立功视为飞黄腾达的不二法门,个个争当冲锋陷阵的勇士。
秦军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昂的精锐之师,为秦国称霸天下提供了坚实的武力保障。
打破世家垄断
分户令最狠的地方在于动了世家大族的奶酪。传统上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家产,其他儿子都是陪衬。
分户令要求所有儿子分家时都要分得家产,这等于是把世家大族的家底给抖了出来。
商鞅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敢于对世家大族下手。
他在《商君书》中说:"立嫡以主國,立長以主家"。意思是说,嫡子继承制度是维系贵族统治的基石。
打破嫡庶差别,就等于铲除了贵族政治的根基。这表明商鞅并非一味打击世家,而是有着一套完整的政治规划,要彻底革新旧的统治体制。
这项政策影响深远,直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难怪世家大族对商鞅恨之入骨,这简直是在动他们的根本。
分家产对世家大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们维系家族势力的经济基础被瓦解,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但商鞅心中却有一本更高远的政治算盘。他要打造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君主与黎民百姓结成紧密同盟,共同对抗以贵族为首的特权阶层。
嫡庶平等,让亿万平民看到了翻身的希望,他们自然会成为君主铲除异己,巩固皇权的社会基础。
事实上,这一政策为秦国后期实行郡县制扫清了障碍,是一次具有"民主"意义的变革。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商鞅变法中领悟到"为民、惠民"的执政智慧,足见这位变法家的远见卓识。
商鞅的分户令看似是在拆散家庭,其实是一场打破旧秩序的革命。它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解放了生产力,扩充了军队,更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分户令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分家制度,而是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商鞅最终虽然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他的这些改革思想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史记》、《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