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几百年来被人们口耳相传,郑和一直被认为是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物,但是在当时,郑和可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晚景凄凉,遭遇不幸。
郑和这一生都不能算的上是平静,郑和的本姓是马,原名马和,本来生活在云南的一个元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家里,可以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和妻女之福的,可是后来他们家族与明朝发生了武装冲突,那时候仅有十岁的马和成为了明军的俘虏,被带到王宫里面阉割,改姓郑,成为了一个太监。最为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一件有辱尊严的事情,即便后来他有很多的功绩,却总因为这一事情被人嘲笑,始终抬不起头来。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经常与郑和共事,觉得这个小太监聪明伶俐,学习很快,于是便带在了自己的身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朱棣成功夺取江山之后,郑和的地位也直线上升。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是郑和绝对和那些在宫里伺候贵妃从而博得红利的太监不一样,他跟随朱棣多次带兵打仗,在战场上身手矫健,颇有军事谋略,丝毫不亚于正常男人。
航海事业是郑和这一生最光辉的时刻,他带领着明朝的船队多次远游海外,与世界彼岸的其他国家建交,从那里带回了先进的发明,也把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向世界,甚至还屡次治理了沿途的海难和盗贼。但是后来明朝易主,新任的皇帝沉迷修仙,过度迷恋丹药使得早亡,大臣们颇有微词,将这一切的罪过加注到了贴身太监郑和的身上。后来的郑和死在了航行途中,因为科学的不发达,遗体未能完整保存被带回,所以国内只有他的衣冠冢。
南京地带有个偏远的村子叫做牛头冲,当地的百姓们说郑和的墓就在自己额村子里。当地有个居民姓郑,说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祖先曾经传下遗愿,一定要守护好郑和的墓。即便到了今天六百年过去了,郑家的后代和子子孙孙每到清明节的时候仍然会回乡祭祀扫墓,据他们所说,这是世代人的使命。
消息传出去之后,专家闻讯赶来考察,牛头冲的墓或许只是郑和的衣冠冢,但是这里的村民却不是郑和的后人,因为郑和原先的家人应该都在云南那一带,他入朝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不会有子女,而且郑这个姓是后来被赐的,所以专家推测,这里额村民应该是郑和随从的后代。